1號店,可能大家會有這種疑問:1號店,去哪了?為什麼消失了?好端端的1號店怎麼了?
這個很多人懷念的網上電商發生了什麼?
今天就來一起看下消失的1號店
成立於2008年的1號店,由曾任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裁的於剛博士與搭檔劉峻嶺聯合建立。1號店的定位是“基於B2C模式的網上超市”,也是國內最早進軍電子商務的企業之一。
1號店算是網上電商的先行者,它的創業初衷源於他們發現當時的電商做得都比較垂直,比如做圖書的,做電器的,當時於剛和劉峻嶺就想,為啥就沒有什麼都賣得呢,滿足大眾所需,在一個網站就可以解決,這就是1號店的創業點子。
發現創業點子以後,他們發現市場有人嘗試了,但是都失敗了,原因是必須要解決供應鏈的管理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網站就能活過來。
上面這個頁面可以看出,1號店圍繞著什麼都賣的想法展開了,網站一經推出,很快獲得了大眾的青睞,他們很快有了使用者,但是之前供應鏈管理的問題確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需要很多資金來解決,所以很快他們第一筆融資資金就花光了。
燒錢無數的1號店,很快就出現了資金鍊斷裂的危機,繼續外部資金輸血。
這一次吸引到了沃爾瑪和平安,因為沃爾瑪給的估值低,價高者得,1號店缺錢,選擇了平安,平安獲勝
2010年5月,中國平安注資8000萬元,取得1號店80%股權。
1號店進行了第一次易主的過程
平安提供的資金,解決了1號店的燃眉之急,但平安對於1號店的運作卻有自己的打算。
1號店已經有了龐大的網上通道,平安此時剛好需要拓展網上渠道,而1號店則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平安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平安靠著1號店把握了網路分銷的大契機。
除此之外,平安更進行了巧妙地佈局
平安在向1號店注入資金的同時,還注入了大量採購資源。注資後,中國平安內部的採購業務大多透過1號店進行。平安各大辦公IT資源、傢俱和裝修乃至廣告等大型採購專案均是透過1號店進行的。此外,平安還注入了大量的客戶資源,比如將萬里通積分平臺和1號店實現對接,平安信用卡的持卡人能用積分在1號店裡購物。
平安此舉,直接表象是1號店在平安入住後,數字增長極快,這也為1號店造大市值提供了基礎,從此意義來說,平安最後的目的還是處於資本運作。
第二次易主開始
2011年5月,僅僅1年後,平安保險集團以6500萬美元(約4.5億元)將其20%股權轉讓給美國商業零售商沃爾瑪。一年間所持1號店股權增值近10倍。平安集團出售1號店股權展現了“資本運作高手本色”。
2012年2月,沃爾瑪又宣佈增持1號店股份,使其實際控股量增至51%,成為最大股東。按照併購條款,增持價格與上一次相當。上一次是以6500萬美元(約4.5億元人民幣)轉讓20%股權,以此計算,沃爾瑪增持至51%,累計出資約為1.66億美元(10.44億元),這使得1號店的估值成功超過20億元。
2015年7月,沃爾瑪收購1號店餘下股權,全資控股這家在中國發展迅速的電子商務公司。此筆交易的作價,沃爾瑪官方並未透露。但據傳,短短5年裡,平安在1號店的專案獲利約10億美元,投資收益相當豐厚。
這次易主可以看出平安充分展現了其資本運作的能力,而對於1號店的創始人來說,一切都歸因於5年前的“拿錯錢”開始,讓公司走向了向下的拐點,原以為的雪中送炭,終究是同床異夢。
這一次沃爾瑪全權掌控對1號店從包括人事、財務在內的地毯式人員調整,標誌管理團隊和1號店基因的大洗牌,這次易主導致管理團隊徹底離開。
沃爾瑪收購1號店的初衷是為了整合線上資源,線上和線下打通,為客戶提供線上、移動端和線下購物的無縫對接體驗,擴充自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第三次易主
2016年6月,1號店股權從沃爾瑪轉至京東,1號店作價98億左右被賣給京東集團。
京東將向沃爾瑪發售新股,沃爾瑪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4952250股A類普通股。交易完成後,沃爾瑪將持有京東約5%的股份。按照京東股價估算,沃爾瑪在中國業務估值約達15億美元(約合98億人民幣),並不是傳說中的400億。
這一舉動,原因是1號店在沃爾瑪運營期間是虧損的,平安的內部購買資源撤出,對銷售影響很大,沃爾瑪選擇在京東股價下跌時持有,看重的是未來股價上升後的增值,同時沃爾瑪入駐京東,有利於沃爾瑪的銷售增長。
而京東這邊,因為缺少百貨這塊資源,1號店作為彌補對沖天貓超市等對京東的威脅,所以這筆交易是雙方各取所需。受與沃爾瑪合作訊息刺激,京東股價大漲,一度飆漲超過8%。
至此,1號店完成了自己的三次易主,京東將其更名為1號會員店,也意味著1號店從此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