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新疆昭蘇,成群駿馬在草原上馳騁,場景壯觀。王志清攝(人民圖片)
在中國的西北方,有一個面積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的省區,在這片廣袤的國土上,生活著56個民族的中華兒女,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文化。
這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省區。
“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中,新疆共有3條線路入選,循著“革命記憶·新疆足跡”“愛國守邊·青春無悔”“屯墾戍邊·紅色兵團”這一條條線路,便能感受新疆歷史和發展的美好點滴。
傳承紅色記憶
在烏魯木齊勝利路392號,靜靜佇立著一幢中俄合璧風格的土木結構二層小樓。青磚紅門,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記憶。1937年到1942年,這裡曾是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以陳雲、陳潭秋、毛澤民、鄧發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和鬥爭,這裡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歷史見證。
松柏常青,先烈的精神如春雨般滋潤當代人的心田。“許多市民一家三代來這裡參觀,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來這裡做志願者。”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工作了十幾年的艾山·阿布都拉說,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都會到這裡,感悟永不忘卻的初心,重溫歷久彌新的精神。
如今,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舊址旁建起了一座新的紀念館,頂部是一顆巨大的紅色五角星造型,與舊址的紅色屋頂交相呼應,象徵著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一箇舊址,一座新館,跨越幾十年的時空,共同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激勵後來者追尋。
距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50公里開外的昌吉市紅星村,有一座別有特色的博物館——新疆新輝紅色記憶博物館。
這是新疆首家民營紅色記憶博物館,館內陳列了5萬餘件紅色藏品,有1938年出版的《論持久戰》單行本以及193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早期中文譯本,有紅軍用過的大刀、長矛、蓑衣、文具等實物,還有1958年庫爾班大叔在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見時穿的白色袷袢等。
從2013年8月開館至今,已有上百萬人次透過實地和直播的方式參觀這座博物館。這些帶著歷史印記的紅色藏品,每一件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如此珍貴的記憶將革命年代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再現在人們眼前,讓大家能夠觸控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情繫祖國邊疆
四五十年前,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來到祖國邊疆——昭蘇高原。熱血青年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同當地農牧民生活在一起,為昭蘇的發展和邊疆穩定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走進昭蘇縣燈塔牧場知青館,羊皮棉襖、軍用水壺、煤油燈、鋤頭等一件件生活生產用品,讓前來參觀的人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目前,燈塔知青館已成為昭蘇紅色旅遊一大熱點景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回味青春時光,感悟美好生活。
與知青們一樣紮根邊疆的,還有一棵生命力頑強的小白楊。
20世紀80年代,有一名叫陳福森的邊防戰士,回家探親時將哨所官兵為國戍邊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母親讓他帶十幾株小白楊樹苗回哨所種上,叮囑他要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守好邊防。
哨所所在的地方氣候惡劣,風沙大,許多小樹苗因不適應這裡的地理環境相繼死去,唯獨存活了一棵。戰士們非常珍惜這棵小白楊樹,將水留下來給小白楊樹澆水,在戰士們的精心呵護下,小白楊樹茁壯成長了下來。
後來,在這裡創作而成的歌曲《小白楊》唱響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到哨所參觀的人絡繹不絕,2002年5月,塔斯提哨所對外稱名為小白楊哨所。
如今,小白楊哨所已成為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棵小白楊一直陪伴著戍守邊疆、保衛家國的戰士們,關於小白楊的故事,更是感動了許多人。
紮根兵團一線
在美麗的阿克蘇,有無數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拼搏與奮鬥,用熱淚和鮮血澆灌了這片土地。
盛夏時節,阿克蘇市多浪河景區水波盪漾,繁花似錦。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阿克蘇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在多浪河畔,每一名前來瞻仰的遊客,都能感受到紅色革命精神的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解放大軍凱歌進新疆,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得以組建,開墾戍邊,許多人為了新疆的建設與繁榮,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軍墾第一連”曾是20世紀50年代墾荒連隊的駐地,坐落在瑪納斯河西岸的紅山北麓。這裡儲存著當年墾荒時的地窩子群、乾打壘伙房、蓄水澇壩等軍墾遺蹟,還有木輪牛車、木犁等墾荒工具和生活用品,點點滴滴都浸透著建設者們的血汗。
走進“軍墾第一連”,最撼人心魄的是“軍墾第一犁”雕像。粗繩深深地勒進墾荒戰士的肩膀,他們的雙腳重重地踩在地上,拉著犁,向著荒原,向著前方走去……雕像在無聲地訴說著堅韌不拔的力量,激勵著石河子人不斷奮勇向前。
在離“軍墾第一連”不遠處的石河子市中心軍墾文化廣場的對面,有一座鮮花簇擁的王震將軍銅像,銅像背後是一座蘇式小樓——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彷彿翻開了一本厚重的新中國屯墾戍邊史。
在博物館內,最抓人眼球的是巨幅半景畫《屯墾戍邊》。這幅40米寬、12米高的油畫再現了當年百萬軍墾戰士開荒創業,將荒原變綠洲的壯闊場景。在許多英模人物和鮮活的文物身上,兵團精神被立體呈現。
對兵團人來說,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不只是一座博物館,這裡還矗立著兵團人的精神支柱,烙下了兵團人的奮鬥印記,傳承著兵團人的根和魂……(記者 劉發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12日 第 11 版)
責編:莊鵬澤
本文來自【海外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