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新華,資深財經媒體人
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訊息,國家發改委釋出《關於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
此前10月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電力和煤炭供應緊張問題,做了一系列的部署。
這些部署有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並且高耗能行業不受上浮20%的限制;要求糾正近期有些地方的“一刀切”停產限產或“運動式”減碳;推動煤礦儘快釋放產能等。
很顯然,這次是用市場化的手段緩解近期缺電、缺煤的問題。
1
不必抗拒漲電價,因為全球什麼都漲
今年夏天,各地突如其來的拉閘限電,讓許多企業陷入困境,讓許多普通人的收入受到影響。有些人輕視了拉閘限電的影響,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甚至還有人認為,限電可以避免製造業的過剩產能。
本次國常會把缺電、缺煤問題,提升到了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高度,可見問題是嚴峻的。這都影響到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了,還談什麼避免產能過剩呢?要知道,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外迴圈固然會受到影響,內迴圈也會受傷不輕。
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已是全球性問題,有些國家甚至比中國更嚴重。例如,在美國,汽車、服裝和電子產品供應緊缺,大型連鎖超市限購衛生紙和紙巾,成千上萬個集裝箱滯留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和紐約長灘的港口,有些貨輪等待卸貨的時間甚至長達3周。
在此情況下,允許電價上浮無疑是正確的。
目前,由於煤價高漲,火電廠發一度電要虧兩三毛錢。湖南某市新建一個火力發電廠,設計每年發八、九十億度電,這要虧多少錢?而這個發電廠的總投資也不到100億。所以這個發電廠乾脆推遲投產。
火電廠虧錢的同時,光伏、風能對於緩解電荒又沒什麼大用。最近幾個月漲得最好的股票就是光伏和新能車(包括鋰電池)了,直到一場電荒下來,才知光伏、風能難符眾望。
我看到有人說,火力發電廠不是國有的嗎?它們虧損,財政補貼它們不就行了?幹嘛要漲電價?
漲電價不僅僅是緩解發電廠的虧損,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更高效地配置緊缺的電力資源。
在電力緊缺的情況下,肯定是什麼地方急需電,就把電用在什麼地方為好。但,究竟什麼地方急需電呢?官員能夠了解嗎?當然不可能!
現代社會行業眾多,鏈條複雜,並且每個行業的重要性也時刻在變化,即便集中1000萬個官員,也無法精準指定電用在什麼地方最好。
但是,價格知道最應該把電用在什麼地方。
電價漲了,有的人原來把空調開20度,現在就會調到26度,甚至乾脆關了空調;超市原來開30盞燈,現在只開15盞燈;原來用電燒開水的人家,改成用煤氣灶燒開水;原來每天開電動車出行的人,現在改坐地鐵上班……這邊省那邊省,就能省出很多電來。
在生產端,有些產品不急於銷售的,由於電價上漲,就可以推遲生產,把電給那些生產最緊急的企業用。
總之,價格知道一切。
其實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經濟學者反覆闡述價格訊號的這一功能,可惜得很,許多人並未理解。本次國常會放開部分價格管控,來改善電力配置,是近些年來難能可貴的舉措。
可能有人會擔心,電價漲了以後,會不會傳導到生活必需品?物價會普漲嗎?
其實,如果電價不漲,生活用品會漲得更厲害。
因為,如果沒有價格訊號的指引,人們會把電用在不那麼急需的地方,使急需的地方缺電更嚴重,從而造成生活用品供給更加緊缺,當然也就會漲價更多。
可以說,漲電價其實有助於降低未來物價的漲幅。
今年全球能源、原材料普漲,這早晚會傳導到生活用品,全球物價普漲之勢已不可避免。此時漲電價,人們更應平和地看待、理解。
2
叫停“運動式”減碳,人們少付很多代價
上面說了那麼多,並不是說漲電價是好事、老百姓應該喜迎漲電價。只是說在眼下,漲電價是不得已的情況下的明智選擇。如果沒有源自西方的環保主義陷阱,全球能源困局不會如此嚴重。
例如,拜登上臺以後,簽署行政命令,對美國頁岩油產業嚴加限制;關閉加拿大向美國輸油的5號管道——該管道每天可以輸送54萬桶石油,加拿大因此把美國告上法庭。
對俄羅斯,拜登要求歐洲叫停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2號”專案。對中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29日在接受採訪時,要求中國在2030年前更加積極地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
還好,俄羅斯總統普京沒有上西方環保主義的當。10月5日,普京說:“看看歐洲正在發生什麼,那裡的能源市場陷入到歇斯底里和混亂之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人認真對待能源問題。有人試圖藉助氣候變化搞投機,有人低估了當前的困難,還有人削減了對採掘業的投資。”
其實2019年,普京就曾公開批評,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里是被成年人利用的無知青年。
兩年後,全球油荒、煤荒、氣荒。歐洲即將迎來史上最貴冬天。在此壓力下,“北溪2號”終於開始注氣。
本次國常會叫停“一刀切”停產限產或“運動式”減碳,也是中國暫停為環保主義陷阱埋單。
為什麼說西方的環保主義是陷阱呢?這不是說人類不應該保護環境,而是說,環保主義的很多主張,實際上是不利於節能減排的。
舉個例子,西方環保主義者普遍仇視高耗能企業,但是,高耗能企業實際上是節能減排的功臣。
水泥廠、鋼鐵廠耗能高吧?但,水泥鋼鐵生產出來之後,在高山之間架起橋樑,汽車不再走盤山路,每輛車節能減排了多少?每天幾千輛、幾萬輛車,減排多少?幾十年下來減排多少?人們用水泥鋼鐵建起高樓,從鄉村聚集到城市居住,這縮短了多少物流路徑,又節能減排了多少?
總之,高耗能企業實際上是市場的巧妙安排,讓某些地區、某些企業集中耗能,以獲取規模效益,從而降低經濟體系的總耗能。
環保主義者哪裡懂這個經濟學道理!
又例如,西方環保主義者力挺電動汽車,但今年限電期間,發生了荒誕的一幕:一方面電動汽車充電出行,另一方面,一些缺電的企業卻被迫買發動機,用油發電。既然如此,何不直接用燒油的車、把電留給企業用呢?這究竟是節能減排,還是故意增加耗能?
另外,光伏、風能固然清潔,但前期生產相關裝置和安裝,要耗多少能?結果,由於儲能問題解決不了,電荒期間還指望不上它們。
有個機構研究員說得好:“煤炭就是白堊紀的光伏+儲能。”大自然用上億年的時間,已經給人類儲好能,人們對使用煤炭、石油沒必要有心理負擔。科技發展有一個過程,無須心急。
待新能源的成本大幅降低、新能源可堪大用之後,那時候再用市場化的方式大力推廣新能源,效果會更好。
正如普京指出的,經濟“去碳化”的過渡應該是平穩的,需要一個過渡期,不能過於激進。
對於中國而言,中國製造業目前充當著“世界工廠”的角色,為全世界生產大量產品,還是第一大鋼材出口國、第十三大水泥出口國,這不但有助於抑制全球通脹,也是在幫其他國家節能減排。
西方環保主義者沒有理由對中國的減碳要求過高,中國的地方政府更沒必要搞“運動式”減碳。
一切皆有代價,這是經濟學的鐵律,減碳自然也包括在內。當你聽到西方環保主義者的主張時,一定要想一想,那些主張的背後,是高昂的代價,以及,一團混亂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