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一次突然的頭暈倒地後,張女士被查出體內埋藏了一個80釐米長的腫瘤,該腫瘤像爬牆虎一樣,沿下腔靜脈野蠻生長,一路從子宮長到了右心房。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多學科合作兩步走最終成功“拆瘤”。
“病根”在子宮,一路長到心房
張女士今年47歲,平時一直身體健康,然而7月份時,她在去市場的路上突然出現了頭暈、冒汗的症狀,甚至暈倒在地,危急之下,她被緊急送到了當地醫院。經醫生檢查,原來張女士的下腔靜脈(為體內最大的靜脈幹,收集下肢、盆腔和腹部的靜脈血)長滿了腫瘤。由於手術難度極大、風險高,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張女士來到了中山一院求醫。
張女士順利住進了中山一院,檢查發現張女士患有多發性子宮肌瘤和右側卵巢腫物,腫瘤沿著髂內靜脈和卵巢靜脈向上生長進入到下腔靜脈,並沿著下腔靜脈一路向上蔓延到右心房,是典型的下腔靜脈的平滑肌瘤病。下腔靜脈平滑肌瘤是來源於女性生殖器官平滑肌的良性腫瘤,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透過外科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和原發病灶。
第一期手術:心臟不停跳取出右心房腫瘤
由於病情複雜,腫瘤範圍廣,手術切除的難度和風險都極高,為制定安全、有效且可行的手術方案,血管外科聯合心臟外科、肝移植科、婦科、麻醉科、體外迴圈科和影像醫學科等相關專科組織了多學科討論,最終制定了縝密的治療方案,決定分兩期手術切除腫瘤。
第一期手術由心臟外科主任吳鍾凱教授團隊完成,他們在體外迴圈輔助下心臟不停跳切開右心房,成功取出右心房的腫瘤。長在右心房處的腫瘤比較粗,影響了靜脈血迴流到心房,這很可能就是引起張女士暈倒的原因。
第二期手術:奮戰六小時“順藤剝瘤”
經過一個月的短暫康復後,張女士轉入到血管外科準備進行第二期的手術。“雖然腫瘤生長到右心房的部分已被切除,但是腫瘤的殘端仍然漂浮在右心房入口附近的下腔靜脈,如術中不注意,腫瘤就會隨時脫落栓塞肺動脈而產生致命性的後果。”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說道。“此外,下腔靜脈肝後段位置深,難以暴露,切除生長於此部分的腫瘤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由於第二期手術的難度更大、風險更高,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再次組織了多學科專家進行會診,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第二期手術定在9月27日,這天由常光其教授主刀,按照計劃,他首先暴露肝下段的下腔靜脈和雙側腎靜脈;然後由肝移植科朱曉峰教授暴露肝後段和肝上段的下腔靜脈,開啟膈肌腳顯露出右心房入口;在此期間,麻醉科楊璐副教授、袁寶龍副教授放置了經食道心臟超聲,密切監視著腫瘤的一舉一動;同時,體外迴圈科榮健教授也做好了準備,一旦發生腫瘤脫落,隨時開啟體外迴圈。
一切準備就緒後,常光其教授和王冕副教授依次切開了下腔靜脈和右髂靜脈,完整取出了下腔靜脈及髂靜脈內的腫瘤,並將長滿腫瘤的右側卵巢靜脈切除;最後由婦科沈宏偉副教授上臺將子宮及卵巢的原發病灶完整切除。手術歷時6個多小時。術後測量從患者下腔靜脈內取出的腫瘤長度達到80釐米。沈宏偉副教授接受採訪時解釋,患者的腫瘤“病根”是在子宮,將子宮及卵巢的原發病灶完整切除才能降低復發風險。
常光其教授表示,多學科協作是中山一院的優良傳統和特色優勢,該病例的成功診治展現了中山一院在疑難重症救治上的強大綜合實力。目前,該患者已恢復良好,術後複查CT未見腫瘤殘留。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