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衛星總設計師曹海翊12日表示,應借力空間遙感技術,推動實現“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曹海翊是在12日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舉辦的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高階峰會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曹海翊介紹,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而遙感技術可用於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排放源監測、碳匯監測等。比如在碳匯監測方面,利用熒光遙感技術,可反演植被生產力,獲取植被碳匯變化趨勢。
曹海翊說,當前有些林調工作利用人工抽樣測量各地狀態,以估算林業碳匯。這種傳統方式時效性不足,且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如果遇到病蟲害、林地退化等因素,測算結果可能還會出現誤差。與傳統手段相比,空間遙感技術具有看得見、查得準、釐得清等優勢。
她表示,空間遙感可提供多維度、多尺度服務,在國際上實現遙感助力氣候變化履約、全球環境治理,在國內實現遙感助力中央決策、督查,在地區內實現遙感服務政府考核、調控,在市場上實現遙感服務市場交易、評估等。
據介紹,我國已於2016年發射了首顆大氣二氧化碳觀測衛星,獲得的資料反演了二氧化碳、植被熒光全球分佈產品。近年來還將陸續發射多種型別的遙感衛星,為“碳監測”遙感提供更多解決方案。(記者楊穩璽、謝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