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已經窮途末路的蔣介石,在幕僚的建議下,急匆匆地逃往了臺灣,等待有朝一日能再次反攻大陸,然而這一計劃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為心臟病突發,在臺灣的榮民醫院離世,訊息公佈後,悲傷的情緒瞬間充斥著國民黨內部,之後經過各位高層商議,決定為蔣介石舉行追悼會。
當天,國民黨中的大人物們都已到達,一人特意帶著妻子前來悼念。對於他的出現眾人很是詫異,在眾人得到目光中,此人留下16字輓聯之後,便揚長而去。而當在場的人們看清輓聯上的字的事情。都紛紛唏噓不已,那麼這位老者究竟是誰?他在輓聯上寫下了什麼?跟蔣介石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恩怨糾葛呢?
揚長而去的老者——張學良
蔣介石逝世四天後,眾人為他舉行了一場小型追悼會,當天下午兩點,各位高官和媒體都已經到齊,這其中有一個滿頭花白的老者卻引起了在場眾人的關注,而此人就是在蔣介石的扣押下消失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張學良。
在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曾為此專門,把蔣介石已經離世的訊息告知了對方,並表示張學良曾為蔣介石義結金蘭的兄弟,現在蔣介石去世了,待追悼會開始的時候,他於情於理都應該前去送蔣介石一程。雖然這個要求聽起來並不過分,但是對於張學良來說,卻很難做出決定,回想起自己跟蔣介石之間幾十年的恩怨,想起對方就算是死也不願意放過自己,這饒是他如何胸懷寬廣無法做到釋懷的事情。
經過數天的考慮,在蔣介石追悼會開始時候,張學良才下定決心帶著難以言狀的心情,與妻子趕往現場。而在他帶去的輓聯上,赫然寫著16個字“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也代表著兩人之間多少年來的恩怨情仇,就在這一刻一筆勾銷。
看到張學良前來,在場許久未曾與他謀面的老友們都對張學良投去了目光,其中在看清張學良帶去的輓聯後葉紛紛唏噓不已。其中,宋美齡看到他攜帶妻子前來,便讓秘書牽引著他去水晶棺旁邊,這時看著雙眼緊閉的蔣介石,張學良內心感慨萬千,在與他正式道別後便揚長而去,將所有往事劃上了句號。
回顧過去,兩人也曾有過非常要好的時候,後來之所以會走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也是受當時局勢所影響。蔣介石曾在青年時期出國求學,於1906年正式回國,然而自從投入到民主革命中去,他的命運就發生了轉變。
因為頗受孫中山賞識,蔣介石此後一直在他手下做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然而位子還沒坐多久,他就被迫下野,之後又去往了日本。1928年12月,回國後的蔣介石為了緩和國民政府的內部爭鬥,以及推翻張作霖政府的統治,便發動了北伐戰爭,也正是在這一期間,他跟張學良之間開始有了聯絡。
蔣介石張學良初相識
當時張作霖一面要應付日軍的威脅,一面還要應對蔣介石方面的打擊,實在是心力交瘁,6月3日,在正式宣佈了出關通電之後,他就準備離開北京去往奉化,然而因為之前得罪了日本軍方,這位末代軍閥最終還是未能善終,死在了一場火車爆炸事件中。
張作霖意外死亡的訊息迅速傳到張學良這裡,十幾天後,他便悄悄地返回了奉化,緊接著就通電全國宣佈自己即將接任奉化軍督辦。其實此時的張學良並不是要另立山頭,而是更加傾向於統一,為此他還特意親自與蔣介石通話,告知對方自己已經讓前方的軍隊撤離,不會妨礙統一程序,而蔣介石隨後也提出希望東三省易旗,雙方就此達成了統一意見。
不過因為有日方以及各方勢力的多番阻撓,此事中間還擱置了一段時間,好在蔣介石和張學良始終站在統一戰線,終於在12月29日,易幟典禮成功在奉天府的禮堂舉行,等到典禮結束,張學良又通電全國,表示自己力求統一貫徹和平,所以此後將會服從國民政府,蔣介石對此表示十分欣慰,兩天後便將張學良任命為了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
不得不說,無論是在北伐戰爭還是在東北易幟事件中,蔣介石和張學良雖然始終都沒能見上一面,但兩人卻憑藉著默契將這些事情順利完成,實屬巧妙,而之後蔣介石也開始對張學良愈加好奇,於是在1929年的7月份,他便邀請張學良前來北京飯店向自己述職。
正式見面之後兩人談論了很多事情,比如中東鐵路的問題,蔣介石當下就表示會給予他最大的支援,有了這句話,張學良也信心十足,開始與蘇軍展開了較量。
在與蘇聯火拼過數次之後,眼看著對方的傷亡人數才有幾百人,自己這邊的傷亡人數卻已經接近一萬,張學良深覺孤立無援,很快他想到了蔣介石,緊接著就立即發電報向對方求助,然而讓他感到無語的是,對方並沒有一點行動,自己發出的訊息如同石沉大海。
其實當時的蔣介石也正身處困境之中,根本無法顧及到張學良這邊。而想到自己最初氣勢洶洶地與蘇軍對峙,到後來因為得不到援助打了敗仗,張學良感到十分憋屈,至此蔣介石在他心裡也慢慢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
此後張學良依舊在蔣介石手下任職,不過兩人的關係已經開始出現裂縫,至於真正發生不可逆轉的矛盾,就是在西安事變時期,當時日軍已經開始計劃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此時只有國共兩黨齊心合作才能與之抗衡,可沒想到蔣介石卻依舊把重心放在了剿滅紅軍上,於是為了挽救民族於即將危亡的時刻,身為部下的張學良便開始多次勸諫起了蔣介石。
1936年的10月22日,蔣介石即將飛往西安指揮部下圍剿紅軍,張學良立即表示反對,因為當前的重點是要和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結果蔣介石堅決不同意,兩人為此還大吵了一架,幾天之後,張學良去參加蔣介石的生日會,再次提及了此事,結果還是被拒絕了。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2月11日,見蔣介石始終不肯鬆口,張學良便與楊虎城商量次日發動“兵諫”。
當天晚上,得知訊息的蔣介石準備跳窗逃走,結果還是被活捉扣留,第二天張學良和楊虎城便宣佈停止內戰、釋放一切政治犯以及召開救國會議,至於蔣介石或許將被罷免職務交給人民審判。
不過很快他被抓的訊息也傳到了宋美齡這裡,為了能將人安全救出來,宋美齡便立即跟自己的國際友人聯絡,準備實施救援,此時蘇聯方面也開始在報刊上刊登此事,並且對張學良和楊虎城的行為表示斥責,緊接著國內的各大報紙也相繼對張學良展開了批評討伐,一場巨大的輿論風暴席捲而來。
12月24日,經過中共中央和宋美齡以及各界人士的周旋之下,蔣介石得以被釋放,與此同時他也同意撤軍,和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
此時促使國共合作的任務已經完成,張學良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下,可為了避免中途發生變故,他還是沒在西安停留太久,第二天下午就護送著蔣介石和宋美齡匆匆去往了機場,次日,一行人順利到達了南京,然而也正是在這一天,張學良長達五十四年的監禁生活就開始了。
張學良遭監禁
當時剛到南京,張學良就一直被軍統特務監視著,沒過幾天,蔣介石又指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讓其下達在軍事法庭審判張學良的命令,於是他就因為首謀夥黨暴力脅迫上官的罪名,被判處了有期徒刑10年,不過沒幾日蔣介石又突然改變了主意特赦了張學良,改為長期監禁,從此以後他便再也沒有了自由。
到了解放戰爭結束前夕,蔣介石所在的國民黨軍隊已經無力抗衡,便紛紛逃至臺灣,而張學良也被帶了過去,繼續過著被監禁的日子。
其實對於當初扣押蔣介石這件事,張學良也後悔過,在離開南京前夕,他還曾向蔣介石表達了自己的認罪態度,而蔣介石也回應道:“我不能保證你在南京的生命安全。”旁邊的宋美齡此時卻堅決表示:“回到南京一定要送漢卿回西安。”到達南京之後,他先是被判罪,再是被褫奪公權,之後又被特赦,這中間也離不開宋美齡的調解。
而根據張學良晚年後描述的細節可知,當時為了不讓他被槍斃,宋美齡曾告知蔣介石說:“你要對他做不利的事情,我就離開臺灣,再把你害怕的事情說出去!”多方考慮之下,蔣介石才沒有殺掉張學良,不過兩人的關係也從此降至冰點。對於張學良來說,當時的他遭遇監禁無法自由活動,雖然保全了性命,但是其中的苦悶憋屈無人能知。
就這樣過了二十年的時間,蔣介石和張學良都已經到了暮年,往昔的那些意氣風發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身上不斷襲來的病痛,像蔣介石就因為脊椎骨曾經受過傷,隨之還引發了牙痛,為此他聽從醫生的建議,把剩餘的牙齒全都拔掉,換成了假牙,此後雖然腰椎上的疼痛感消失了,但代價就是隻能吃鬆軟的食物。
1969年,在外出遊玩回來的途中,蔣介石又遭遇了一場車禍,這次事故讓他的身體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除了胸部遭受重創,連假牙也被撞飛,隨後蔣介石的身體便每況愈下,連心臟也開始出現了問題。
1971年,85歲的蔣介石已經開始出現了尿血的現象,隨後他的抵抗力也急劇下降,經常患上感冒,即使有技術十分高超又專業的醫療小組時刻陪伴在側,晚年的蔣介石依舊躲不開病魔的侵襲,而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75年4月5日晚上,蔣介石入睡之後,脈搏突然變慢,監護人員發現立即實施搶救,結果還是沒能救回來,十一點五十分,蔣介石因病逝世。
這一訊息迅速傳遍了國民黨內部,眾人都十分惋惜哀傷,隨後他們遵照了蔣介石生前的遺囑,沒有把他下葬,但在這之前還是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哀悼會,也正是這時候,宋美齡前去找到了張學良,而他所拿出的那副16字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正是他和蔣介石這幾十年來恩怨情仇的最真實寫照。
他們之間相識是因為政治,最後反目也是歸咎於政治,雖然並沒有血海深仇,但一個是為了民族大義,一個是為了國民黨的未來,最終才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所以這其中的恩怨是非,還是得交給後世來評判。
恢復自由身,啟程夏威夷
弔唁過了蔣介石,張學良也開始考慮一個問題,既然他已經離世了,那麼自己是否就可以不用再被監禁了呢?其實蔣介石在臨終之前就曾囑託兒子蔣經國,不要放出此人,所以張學良還是無法獲得自由。
而在蔣經國當政的那些年,他依舊過得跟以往一樣,除了不能隨意地走動,住的環境也很差,當時因為是在深山之中,加上房中沒電燈照明,張學良便患上了嚴重的眼疾,看人只有影子,同時他的一隻耳朵也聾了,另一隻勉強還能聽見一些聲音,平時只要是大聲說話就會喘不過氣,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還開始坐上了輪椅。
一直到1988年,蔣經國也離開了人世,已經87歲的張學良特意前去弔唁,這時的他離恢復自由的也越來越近,終於在1990年,89歲的張學良被下令解除軟禁,從此恢復自由身,而當時他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趕緊離開臺灣,不過之後他也沒有選擇回到大陸,而是直接買了機票帶著妻子去了夏威夷。
張學良之所以會選擇夏威夷,就是因為這裡有很多熟識的朋友和親人也在,比如五弟張學森,他就在這裡工作。當然張學良本人也十分喜歡夏威夷的環境,這裡有陽光沙灘和大海,生活比較的輕鬆休閒,最關鍵的是沒有一雙眼睛始終盯著自己,他也不用再跟政治牽扯上關係,可以好好的安度晚年。
2001年,在侄女張閭蘅的陪伴下,張學良安詳離開了人世,並沒有留下什麼囑託,然而世人都知道,他半生的時間都是在監禁的情況下度過的,曾經想做的事情沒做成,曾經的理想抱負也未曾實現過,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