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美太行 風景這邊獨好
登山樑峰脊,穿山澗高岡,春沐微風夏浴暑,秋披冷雨冬踏雪,夜半起床追霞光,暮色歸來頭頂月。10餘年來,攝影家張濤為展示出太行山風景中猶如國畫中幽、雅、清、空、淡的意境,每天、每季走在路上掇菁擷華。鏡頭一次次定格,或綿延60裡的懸壁公路,或銀裝素裹中的水墨山樑,或深秋豔色的壯美紅山……太行山似乎把它的主體和精華都留在三晉大地上,既有北太行的山勢高聳陡險;又有西太行的黃土蘊藏和厚重;還有南太行水流的溫潤和秀美。
歷史同樣為太行山留下不可磨滅的剪影。它是一條具有文化標識意義的重要山脈,積澱了諸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精神重要傳承地,更是太行精神重要發祥地。太行山綿延八百里,上接燕山,下銜秦嶺,是晉、冀、豫與京四省市的界山,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中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也是最能代表華北,甚至代表中國北方的山脈,被學界譽為華北平原的“母地”。
2020年10月18日,國家《太行山旅遊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正式出臺,山西旅遊開發由此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太行山旅遊開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依託太行山優越的區位條件、壯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蘊,整合全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旅遊、文化、生態資源,透過構建以旅遊產業為紐帶的關聯型生態經濟體系,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建設太行國家旅遊基地,推動太行山區旅遊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恰逢其時。
“黃河、長城、太行”是我省精心打造的三大旅遊品牌。近年來,山西正在以太行山一號國家觀光旅遊公路為廊道,聚攏北之高峻、西之雄渾、南之秀美,以獨有的風光、史詩般的文化與千載悠然的鄉愁為特色,在省內打造大峽谷群等9個龍頭景區、5個旅遊名城、百個特色旅遊點,架構全域發展。精品旅遊線路和配套演藝,串起壯美山巒、鏗鏘紅色和濃濃鄉愁,在高速公路和步道的快旅慢遊交織中,讓“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名揚海內外,大美三晉太行也贏得山嶽旅遊勝地、避暑康養勝地、神話傳奇勝地等眾多美名。
坐落於長治市平順縣城西北龍門山山腰的龍門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
【風景】撫摸遠古印跡
大約25億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區還沉睡在海底,以億萬年的時間跨度,收集著從海水裡沉降下來的細微砂礫。太古代的五臺運動、元古代的呂梁運動,使這一地區的古陸塊進入差異升降階段,太行山開始在海底萌生,海水時退時進,沼澤廣佈,森林繁茂;中生代的燕山運動,更使它的樣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隆起、褶皺和斷裂,大致就有了現在的輪廓;更為劇烈的喜馬拉雅運動又一次抬升區位身形,堆積了厚厚砂岩層的區域
幾經沉浮,最終於240萬年前大幅抬升,隆起為今天的太行山脈。自此,太行山就成了《列子》中所說的愚公想搬開的險隘阻隔。
滄海桑田般的構造變遷,使太行山峰巒如柱,溝壑縱橫,成為中華各民族文字記載史中從北往南、由西入東的必經之路上一道天然的長城。九州大地,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如同天地人三個臺階:在黃河北岸,從平原向高原的自然轉折,西接黃土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太行山完成了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
劇烈的造山運動,千百萬年的冰雪侵蝕,加上容易成片剝落的砂岩山體,使得太行山上隨處可見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和深不可測的陡峭峽谷。而富含鐵離子的紅色砂岩又為這壯觀的景象增添了一分攝人心魄的視覺效果。
神奇的造化,不僅賦予了山西豐富的礦產資源,還賜予了山西眾多珍貴的地質遺蹟奇觀,有世界級地質遺蹟14處、國家級地質遺蹟141處。放眼望去,這裡或千峰競秀,或萬壑爭奇;佇立山峰,這裡或紅日噴薄,或雲海踏波。巍巍太行,綿延千里,集雄、奇、險、幽、秀、美於一體。
太行山既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的眾多名山,也有林海蒼莽、生態優美的風景勝地。登上“群峰壁立太行頭”的板山,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撲面而來,山巒如洶湧的海濤。俯瞰下望,層層黃崖鱗次櫛比,盡展雄渾險絕的雄姿。
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太行山對夏季風的阻滯,使華北迎風坡有了較多降水。黃土高原東部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匯入海河。滋潤萬物生靈之際,也深深地切入山脈堅硬的基岩,造就另一大絕景——曲流峽谷。太行山是中國“曲峽”最為壯觀的山脈。
雖然,太行山不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嶺。一些規模較大的主幹河流,從高山流入平原,具備強大的勢能,溯源侵蝕作用較強。河流以出山口為終點,不斷下切侵蝕,沿途“切穿”太行山主脈,由此形成的峽谷幽深、壯美、九曲迴腸、百折千繞。
位於南太行東麓的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入選中國最美十大峽谷。這裡是峰的海洋、石的國度、洞的世界、水的寶庫、植物生長的園地和動物生息的天堂。
在漳河沿岸,有一處被譽為“百里畫廊”的地方。這裡聚集了14處國保文物單位、237處古建築、82處古石刻、10處古遺址,還有近百個儲存完好的古村落,更是紅旗渠的源頭。景區負責人毛志文說,他們開發的赤壁懸流景區一開放便吸引了數萬的旅客。人們觀看絕壁千仞、懸瀑飛瀉,真正體悟到古人“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灑脫與悠閒。
撫摸遠古印跡,感受億萬年的輾轉;賞絕壁高峽平湖,看紅葉峻山險隘;聽水流潺潺淙淙,觀雲靄霧嵐洶湧。這就是雄渾的太行山留給我們的豐厚饋贈。
【文化】聆聽文明力量
史前遠古洪荒時期,山西就是中國原始人類聚居的場所。考古研究證明,三晉大地積澱著極其豐富而深厚的原始文化層。迄今已發現的舊石器地點與遺址達300多處,是全國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著名的有舊石器早期的西侯度文化,中期的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晚期的峙峪文化、下川文化和薛關文化。它們一脈相承、自成序列,在山西這枚樹葉上寫滿了文明密碼,到處都能看到中華文明的演進的印跡。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簷底黑影,看涼月出沒雲底,星斗時現時隱,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夢,滋味深長。”這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所著的《晉汾古建築預查記略》,寫盡了大師邂逅這些唐宋古建溢於言表的欣喜:“小殿向著東門,在田野中間鎮座,好像鄉間新娘,滿頭花鈿,正要回門的神氣。”
山西古建以木結構遺存最負盛名,元朝以前的木構建築數量冠絕全國。據三普資料和全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山西元朝以前的木構古建築共計496座,佔全國同期的85.55%;全國倖存的唐代建築只有山西的3座;全國共遺存金以前木構建築191座,其中山西157座。可見山西木古建時代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
長治彩塑藝術研究院院長史延春這樣說:“如果說每個時期的雕塑,都是研究那個時代歷史、人文的一個標本,那麼山西是活態的雕塑博物館。從隋唐一直到明清,山西彩塑成序列儲存下來,脈絡清晰,沒有斷代,每個朝代都有很經典、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作品。生動傳神的晉祠北宋彩塑群像、宏偉精美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多教合一的長治觀音堂懸塑,一件件彩塑精品,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彩塑的發展歷程。”
山西商業資本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晉南就開始發生了“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贊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業交易。在元代《馬可波羅行記》中,我們看到“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鉅額利潤”。明代沈思孝在《晉錄》裡描述,“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從反映遠古人類與大自然頑強抗爭拼搏精神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到完璧歸趙、邯鄲學步映襯出太行文化底蘊厚重的成語典故;從曹操的《苦寒行》到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太行詩文繪畫讓人歎賞。從鬼谷子在雲蒙山上創辦第一所軍校,到八路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運籌帷幄,太行軍事思想可謂縱橫古今。
長期關注太行山文化的作家江雪深情地說:“這裡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漫山流淌著紅色基因,村村傳頌著英雄故事,紅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山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氣貫長虹的革命精神。三晉大地催生了瑰麗無比、光耀千秋的紅色文化。全省現存不同時期黨史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故居舊居、重大戰役遺址和重大紀念設施等3400餘處。”
八路軍總部在太行山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民族氣概,使太行山從地理意義的“天下之脊”昇華為精神意義上的“民族脊樑”,賦予了太行山全新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那首膾炙人口的“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成為大美太行、最美山西的厚重底色。
【產業】擁抱今朝幸福
山光水色的搖籃裡,太行山如同一座豐沛的自然資源寶庫,擁有物種眾多的生態群落。“我們這裡盛產核桃、柿子、花椒、黨參、山萸等土特產品。其中,核桃、花椒、柿子被稱為‘太行三珍’。”平順縣岳家寨村村委會主任嶽先來介紹,“現已成為村民增收的好渠道。”
在長治振興小鎮,精彩的民族舞蹈、戲曲、抖空竹等節目引人入勝;全民閱讀進景區、紅色誦讀相傳承、圖書漂流進老區等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打造出全民閱讀品牌……今年“五一”假期,由於鄉村遊的熱度帶動,全省接待國內遊客數量同比增長66.42%,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139.25%,一組組資料組成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來自太行山的民歌小調宛轉悠揚,蒲劇表演引人入勝,非遺展示、沉浸式景區體驗等互動環節令人連呼過癮……不久前,在南京、杭州、上海接連舉行的三場文旅推介活動上,山西向當地民眾介紹了自己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文化藝術,將現場民眾引領到“山西時間”,掀起了長三角區域遊客赴山西旅遊的熱潮。開展“好鄰居多走動”市場提振行動,推動我省與兄弟省份客源互換共享、產品線路共聯、旅遊品牌共塑。
對內練好“多種內功”。著力在“文化+”“旅遊+”以及“文旅+”方面下功夫,相互賦能、相互促進。透過旅遊業態的持續創新,旅遊產品的迭代升級,讓旅遊資源釋放出新活力,做強做大旅遊業,增加旅遊收入,擴大山西旅遊品牌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從人才培養、創意設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以及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商業模式的創新等全鏈條發力,重點打造20處國家級文物活化利用試點、100個文創產業園區、150個多業態消費集聚區。
深挖紅色資源,賡續紅色精神。遍佈全省的紅色印記,牽出了一條條紅色線索,講述著一個個紅色故事。每一個景點都能讓遊客重溫先烈的精神和趕走侵略者的決心,喚起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紅色記憶。山西釋出了10條紅色旅遊經典線路,其中3條線路被納入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
鄉愁是一種情懷,對故土的依戀、對過往的追憶、對歷史的回溯、對家國的責任,是一種刻進骨子裡的文明。深入開展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啟動建設鄉村文化記憶展示館,使鄉愁成為看得到、摸得到、能參與的真實存在,開展了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地圖繪製工作。實施“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文化惠民活動。助力鄉村振興,分批次培訓鄉村旅遊從業人員3000人。
全域貫通“一號旅遊公路”,帶動住宿業“三個人家”多元化發展,以三晉文化系菜餚為主打構建一批特色餐飲品牌。發展“三大演藝”,依託三大板塊,創造《黃河大合唱》《長城長》《太行山上》三臺演藝節目,儘早進入景區開展實景演出。透過打造全方位、人性化、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拉長消費鏈條,實現看景在山西,消費也在山西。
同時,推動五臺山、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地最佳化生態與人文環境建設,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及工美、非遺、公共文化服務進景區,推動旅遊演藝轉型升級。
在三個維度上構築山西文旅的未來態勢:在省內,讓本省百姓可以有城郊遊、鄉村遊、生態遊、短途遊、週末度假等多種出遊方式的選擇;對全國,深化“好鄰居多走動”市場提振計劃,構建融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格局。面向全球,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遊體驗區,把山西打造為國際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今年起,我省實施A級景區倍增計劃,預計到“十四五”末,全省A級景區翻一番,達到500家以上。重點推動部分景區上5A級,一些景區進入5A級預備名單,培育10家以上4A級景區,儲備一批3A級以下景區。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我省出臺各類政策舉措,提振文旅消費,大眾出遊熱情不斷提升,山西文旅市場正在加速復甦。
旅遊公路貫通山西,透過交旅、文旅、交體、文體的融合,將沿線的人文景點、紅色景點、生態公園串連起來,給全省、全國、世界人民提供休閒好去處,在“城景通”“景景通”中進行“快旅慢遊深體驗”。創新“文化+、旅遊+”模式,深度探索文創融合,讓三晉大地再一次綻放出“高光時刻”。在全面提升三晉太行旅遊知名度,擴大旅遊影響力的同時,讓山西人民行進在青山綠水間,在追逐健康中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長治市地處太行旅遊板塊核心區域,資源豐富,必將成為全國太行山旅遊開發的一大亮點。”長治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魏迎春說,近年來長治市委市政府著重加強城市服務能力建設,開通10餘條低價旅遊直通車線路,串連太行山大峽谷、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周邊旅遊景點,充分發揮旅遊集散地的作用。
金秋時節,一年一度的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將在長治舉辦。屆時,人們將看到大美太行的風采榮光,人們將聽到山西旅遊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腳步。(記者李楠)
來源: 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