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些我看到或者聽到的有關貧窮的故事吧,有的是自己經歷的,有的是家人經歷的,有的是我小時候看書上看來的、或者聽別人說的……
A先生是中部省份某個縣下面的農村大學生,90年代考上大學,那時候全村都沒幾戶人家有人上大學,無疑是給家裡人長臉了。他們家5個孩子,頂多溫飽的家庭,因為他上大學之後更加窘迫。他上學去的是偏北方的城市,雖然從小不愛吃麵食,在學校一直需要吃饅頭,只因米飯貴,麵食更便宜。就這樣,全家為他每年的學費也是費勁腦筋,比他小的妹妹去上海當保姆,賺錢貼補家用,供他上學;家裡種了十幾畝地水稻,奈何苛稅嚴重,且畝產量也不怎麼樣。就這樣東拼西湊好不容易供他上完大學,家裡還欠了親戚一屁股債。當時故事的結局還不錯,他工作勤奮,對待家人都很好。至今為止,他再也不主動吃玉米,紅薯,麵食等,童年缺衣縮食常年吃紅薯玉米,真的吃“殤”了。他媽媽也是,老太太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飢餓年代,現在再也不喜歡吃什麼玉米小米等雜糧,還是白米飯好吃。
下面要說的是大家只要是稍微上點年紀的,或年紀小的也可能聽自己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說過的,有的人小時候家裡的菜燒的很鹹,一方面以往我們的鹽是那種大顆粒的,不好掌握;主要還是菜燒鹹點好下飯,就是可以吃較少的菜,少吃菜多吃飯,很多人家都是好幾個小孩,吃飯確實是大工程。同樣的,有些地方,很喜歡冬天醃製鹹貨,鹹魚、鹹雞、鹹鴨、鹹肉、閒菜很多,往往正月過完了,一直吃到來年開春,都嗆嗓子了,才吃完;當然現在這樣的情況現在好很多了,這樣的東西還是儘量少吃,為健康著想,事實證明這玩意確實是癌症尤其胃癌的高風險食品。這卻也成了有些人記憶中的風景線,冬天在屋前掛滿了鹹貨曬太陽,這也是記憶中的味道,每家鹹菜的風味不盡相同。
圖片源自網路
說了吃,怎麼能不說穿呢。聽父母那一輩兒的人說,小時候都是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更別說家裡七八個小孩的,可想而知,真的是補丁扒補丁,早就已經看不到衣服原來的樣子了,衣領穿破了,袖子爛了,膝蓋磨破了,褲子襠開了,屁股磨破了,反正每個媽媽都練就了一副巧手,襪子無論哪兒破了,媽媽都能給你補好,連布鞋破了, 媽媽也能給你補好。補不是問題,問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布才是大問題,只能把家裡大人的一些衣服拆了,那時候家庭主婦有個破布頭都是好的。所以現在經常聽到媽媽說,你們現在多幸福啊,衣服還沒爛就不穿了,那麼多款式,各種顏色,各種布料……,甚是辛酸,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愛他們,太苦了,這輩子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
這些我認為不是節約,就是貧窮。節約和貧窮還是有些很大區別的,貧窮是沒得選擇,節約還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選擇,只是很珍惜,不願意隨便浪費。
隨感而發,就寫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