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突然給周總理打電話,約他到自己的辦公室見面。
電話那頭的毛主席語氣略顯嚴肅,這位與其並肩作戰將近半個世紀的老戰友,還是第一次在電話裡感受到主席如此嚴肅。
掛掉電話,他匆匆趕去了毛主席位於豐澤園菊香書屋的辦公室,因為他非常瞭解毛主席。其如此嚴肅,事情絕對十分緊急,而且肯定不是小事。
見面後,主席並沒有多餘的客套,將周總理讓進了裡屋,接著揮了揮手,示意所有警衛員全部撤到屋外戒備。
緊接著,主席以一副嚴肅的表情招呼總理坐下,說了一番話。
聽後,周總理心中咯噔一下,整個人瞬間警覺了起來。
因為毛主席講了一個宏偉計劃:著手建造一座地下核長城。
那麼,當時的中國究竟面臨怎樣的困境,使得毛主席如此匆忙地召集周恩來前來商討?毛主席口中的地下核長城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的國際局勢說起。
一、國際局勢風雲突變
早在二戰後期,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枚原子彈時,隨著騰空而起的兩朵蘑菇雲直接導致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全世界看到了原子彈及核武器的強大威力。
其實美方也曾想對我國使用這一武器。在我國抗美援朝的時候,美國就已經將原子彈透過航母運到了朝鮮半島附近,準備伺機對我志願軍進行核打擊。
面對美國數次“核大棒”威脅,毛澤東意識到,中國要有自己的核武器。於是在蘇聯的支援和幫助下,我國的核事業在艱難中前行。
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去世,新上任的赫魯曉夫很快對斯大林進行批判,並改變了原有的對華態度。
兩年後,蘇聯又將所有支援中國建設的蘇聯專家召集回國,臨走時還銷燬了很多技術圖紙。
自杜魯門主義出臺之後,美蘇兩國正式進入冷戰的敵對狀態,但是1955-1960年美蘇關係趨於緩和,兩國進入短暫的“蜜月期”,此時的中國面臨兩個拳頭打人的艱難困境。
此時的中國隨時面臨著美蘇兩國的核威脅,1964年中國的第一課原子彈試驗成功,中國自此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其實,在我國製造核武器的訊息被洩露出去之後,尤其是有訊息透露我國準備進行核試驗之前,美國就曾經制定了詳細的突襲計劃,目的就是迫使中國停止一切目前正在進行的有關核試驗。
在1961年至1963年兩年的時間內,美國就利用其間諜衛星對我國境內進行了多達24次的偵查,透過資料分析準確辨認出我國進行核試驗的羅布泊基地,並最終確信中國將會在1964年實現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
隨後,美國國防部長收到了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的長篇報告,該報告中提出了對中國實施直接和間接打擊的兩種方案,目的是摧毀中國的核設施。
美國國務院甚至起草了一份《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直接行動的基礎》,不過美國高層一直對此猶豫不決,因為他們無法預測該計劃實施的可能性。
但是,1964年9月,就在我國核試驗已經箭在弦上時,美國最終放棄了對中國實施直接打擊的計劃。
就在這時,我國領導人才意識到,雖然中國具備了基本的核打擊能力,但是核防禦能力卻很弱,面對美國從東南沿海的攻勢,我國的防禦工事顯得捉襟見肘。
這時候,毛澤東認為:中國的經濟命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和內陸的大城市,這對戰備來說極為不利,所以要求各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國家調整了戰略政策,要搞“三線建設”。
而此時的研製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404廠,是中國第一個核工業基地,此前已經多次暴露在美國間諜衛星的偵查之下,所以建造一個隱蔽性和安全性更強的核工業基地勢在必行,這是我國加強國防力量的需要。
二、主席與總理的密謀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講述的那一幕。
聽了毛主席提出的這個絕密計劃,周總理說:“主席的想法很好,如果我們能夠建造一條更加隱秘的核長城,那就使我國的核工業具備了基本的防禦能力,不至於暴露在他國的偵查之下。一旦遇到他國的武力威脅,也能夠有能力進行反擊。”
“這是個絕密計劃,此時不宜公佈,現在只有你我二人知曉。”毛澤東提醒道。
兩人在辦公室商量了很久,最終得出了結論——立即在我國西南地區定址,秘密建設中國的核長城,代號“816”。
當年,我國就成立了負責選址籌備工作的勘探組。他們跑遍了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貴川各省,最終最先選定了兩個比較合適的地點,都位於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一個在洪雅縣羅壩區,另一個則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
因為我國的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境內,具備山高林立的地形特點和富庶充裕的基本條件,成為了當時我國“三線建設”選址的中心。
最初選定洪雅縣,是因為此地距離雅安縣僅有25公里路程,且都歸樂山地區管轄,在當時是中國核工業聚集之地,比如與816廠同期開建的812廠和814廠。
由於過於集中,這並不符合我國“三線建設”的基本原則:靠山、分散、隱蔽中的“分散”原則。但其實最終讓決策者放棄此地的最重要原因,還是此地地形的限制。
洪雅境內分佈有很多小山,勘探組最初將廠址定在了兩山之間的一片盆地,但是經過多次實地勘探後發現,此地山不夠高,盆地也不夠凹,這不利於隱蔽,所以勘探組最終放棄了洪雅。
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放棄。因為核原料加工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穩定的水源來冷卻,加上隱蔽性的要求,勘探組最終決定在位於烏江邊上的涪陵和萬縣兩地,尋找合適的廠址。
專家先到了涪陵,沿著烏江岸邊向上遊一直尋找,在走到白濤鎮時,他們觀察到這裡的地形條件非常符合選址要求:此地高山聳立,緊靠烏江,最重要的是這裡山體堅固,很適合挖一個洞,然後將整座工程隱匿到地下,有了山體的掩護,安全係數就更高了。
後來,勘探組再次來到涪陵白濤鎮,對此地進行第二次勘驗,此地自然環境絕佳,山高林密、植被豐富,且山體的岩石足夠完整,也夠大。
背靠著烏江,水流豐富穩定,經過反覆的科學論證,勘探組最終決定將816廠廠址定在白濤。
為了保密的要求,自此之後,白濤這個地名就從地圖上消失了。周邊的很多群眾被搬遷,而且襄渝鐵路經過此地時被迫改線,並在附近不設立站點。
兩年之後,一支神秘的部隊出現在了白濤鎮的深山中,他們是負責816廠區警衛任務的部隊,代號為8342。
要知道,當時負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警衛任務的部隊番號為8341,由此可見國家對此工程的重視程度。
內部員工需要對家人隱瞞工作,與這裡保持聯絡的只有一個信箱——4513信箱,區區幾個數字,沒有具體的地名。
家屬並不能隨職工進入廠區,只能回家探親,職工入廠的第一課就是學習保密條例,其中有一條就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終生守秘。進入廠區後,員工不能隨便出入。
從外面看,廠區除了那聳立的排風煙囪外,並沒有什麼地方能看出工程的跡象。
而這筆直的煙囪除了保證空氣流通外,還有別的作用,因為在建造816廠時期,我國的西南地區經常受到來自美國和國民黨的飛機偵查,為了隱秘廠區,職工從四川多霧的特點想到了一條妙計:利用煙囪向山體上方排放大量的水蒸氣,人為製造霧氣,將這個廠區都籠罩在霧氣之下。
三、地下核長城重見天日
1984年,經過了十七年的建設,前後投入了6萬工程兵,但是就在整個工程接近尾聲時,上級卻突然宣佈專案停建。
這是因為國際局勢放緩,時代主題逐漸演變為和平與發展。
37年後,到了2002年,經中央軍委同意,816工程被解密,這個經歷了幾代人建設的龐大工程得以重見天日,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兩年之後,814地下核工程除部分用於其他單位庫房等用途外,其他區域以旅遊專案的方式對外界開放,至此很多人可以遊客的身份一睹這項絕密工程的這面目。
這座隱秘工程全長達到20多公里,並且全部隱藏在山體中,光建設時挖出的土石一共有151萬立方米。這麼大體量的土石,如果築成一米見方的石牆,長度能達到1500公里,這個距離可以從重慶到達廣州。
主洞室有20層樓那麼高,高度達到了將近80米,這個工程深入烏江江底30多米。山體四周分佈有大大小小19個洞口,為了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工程規劃有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等不同區域。
現在,遊客可以選擇步行或乘坐觀光纜車進入參觀,由於深入地下幾十米,所以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遊客們也不會感受到悶熱,而是給人十分涼爽的感覺。
步入洞中,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個模型,上面標有“A2923”的字樣,這其實就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的微縮模型。這裡的佈景讓我們彷彿置身於二戰時期的真實戰場一般。
繼續朝著地下走,就會發現裡面的結構非常複雜,曾有人說過,在當初工程施工時,當地農戶家養的牛不慎誤闖入洞中,但是等人們發現它時,這頭牛已經死了好幾天了,由此可見,洞中環境有多複雜。
洞中共有大型洞室18個,隧道和豎井足足有130條,置身其中,彷彿身處迷宮之中,讓人覺得錯綜複雜。
其中最大的洞室是101反應堆主廠房,這個用於控制核反應堆的監測大廳,從3層直接通向9層,高度接近八十米。
大廳中密密麻麻排列著很多的監控儀表,讓人感到驚歎的是,洞裡的溼度接近80%,但是歷經半個世紀的歲月侵襲,這些儀表仍然嶄新如初,完全沒有一點鏽蝕的痕跡。
透過整個工程的遊覽,可以看出整個816工程設計極其複雜,施工過程中遇到的難度也很大,因為其上方的覆蓋層有大約200米左右,所以具備很強的抗核打擊能力。
面對波雲詭譎的國際局勢,老一輩領導人及時審時度勢,在研究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之後,我國雖然具有了一定的核打擊能力。
但是面對外國的間諜偵查,尤其是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將戰火引入了中越邊境,這讓當時的毛主席感覺到深深地擔憂。
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的核防禦能力,尤其是抗擊美國從東南沿海發動的核打擊,毛澤東透過縝密分析,決定進行“三線建設”,將我國主要的軍工企業轉移到防禦縱深更強的西南腹地,自此才有了神秘的816工程。
而隨著時代主題的演變,這一工程最終並沒有發揮作用,但這也是我們全體中國人民的幸運,我們免除了遭受戰爭的苦難折磨。
這一工程的重新面世,讓我們感受工程浩大的同時,也感嘆前輩的默默付出,這些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