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認為,“中小學語文課很重要,影響學生一輩子,一點都不誇張。”從近年來各省市的中高考改革不難看出,語文的核心地位愈發凸顯,考試範圍不在侷限於書本知識點,大語文時代已經來臨。
如何在語文學習中引導學生觸控歷史、感知人文底蘊,甚至學會獨立思考、精確表達?今天推薦一部由CCTV-10 科教頻道推出的大語文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希望能給老師教學帶來新的啟發。
在學習語文課文時,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旁徵博引,有時還會擴充套件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歷史資訊。
課文讀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會時不時冒出來?書中描述的場景是真的嗎?那些故事有沒有誇張的成分?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由CCTV-10 科教頻道推出的大語文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
《跟著書本去旅行》是一檔體驗式文化教育節目。節目以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走近文化古蹟、實地實景講故事、身臨其境受教育,觸控歷史、感知文化,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每一期不僅有資深文化學者做全程細緻的講解,給孩子們進行答疑解惑。
紀錄片透過讀文、走訪、體驗,讓孩子們身處實地,觸控歷史滄桑的遺蹟,傾聽著作者背後的家國情懷。
每一集的時長就20分鐘左右,沒有觀賞疲勞,目前已經更新了200多集,還在持續更新中,小編看完後也特別想推薦給大家,因為它真的真的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看,絕對收穫頗豐。
1 以中小學課本或經典名著為線索
觸控歷史、感知人文底蘊
紀錄片每一集都是從一篇課文開始的。孩子們讀完課文後,主持人會引導孩子們對課文提出問題。
緊接著,帶著孩子們去實地探訪與課文相關的地方,嘗試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一場春雨讓經歷過旱災的杜甫內心充滿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悅;一場秋雨又讓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
兩場夜雨,為何帶給杜甫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麼請你跟隨鏡頭的視角,來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讓孩子們實地體會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
寫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時候,杜甫才經歷了北方的旱災,歷經艱辛,終於在成都有了片刻安寧的生活。
成都是個多雨的城市,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孩子在屋前的浣花溪游泳,杜甫在這裡植樹、作詩、看竹,生活過得“美滋滋”,心境自然開朗。
在這裡,節目組帶著孩子們按照古代的方法嘗試扎茅屋,體會了一把辛苦做好的房子一朝被毀的心酸。
除了讓身臨其境,節目裡擴充套件的知識點很豐富,從一個點,拓展至整個面,再剖析背後的社會問題,看得出節目組“煞費苦心”的程度。
就拿國寶“馬踏飛燕”來說,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裡就有《馬踏飛燕》這篇課文。
紀錄片一開始,孩子們就提出了不少問題,比如:“馬踩的為什麼是一隻燕子呢?”
別急,正是孩子們的問題,才能激發同齡人的興趣,讓螢幕前的你和孩子一點一點跟隨紀錄片的腳步去尋找答案。
這種學習,層層遞進,潛移默化,不帶有一絲疲倦感。
就像記錄片裡講到的,這匹踏馬的飛燕,來自武威,也是這段紀錄片中孩子們的出土地。
馬踏飛燕中的“馬”,不是普通的馬,它是當年漢武帝夢寐以求的“大宛馬”,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汗血寶馬”。
馬踏飛燕的“飛燕”,也不是普通的燕子,更準確的說法是——龍雀。
現在,你知道央視的另一部紀錄片《國家寶藏》裡,為什麼要把“馬踏飛燕”叫作“銅奔馬”了吧?
馬踏飛燕,應該叫“馬踏龍雀”才對。只是馬踏飛燕太有名了,怕誤導觀眾,《國家寶藏》乾脆用了“銅奔馬”這個名字。
課文中對馬的形態是這麼形容的——
“馬踏飛燕是三隻蹄子騰起,只有一個蹄子踩在燕子的軀體上。”
但它立得穩,絲毫不動搖,為什麼?
因為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馬的重心,這就構成了力學的平衡點。
千年前,古代匠人們就已經能夠精巧地應用到現代物理學知識,是不是太讓現代人汗顏了?!
和馬踏飛燕一同出土的,還有幾十個騎手銅像,它們都出自漢代的一個將軍墓,氣勢非凡,頗為壯觀。
在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專家告訴孩子們:“這支隊伍充分展現出漢朝時中國軍事力量的強盛。”
為了從另一方面證明漢朝的偉大,領隊和專家還帶著孩子們去了博物館,瞭解漢朝的養老、敬老制度。
在漢代皇帝的詔書中寫明:要善待地方上70歲以上老人,並賜給老人一個柺杖,作為享受福利的證明。
從銅奔馬到漢代的養老制度,舉一反三,以一看十,這才是學習大語文的最好方式!!
2. 不光是歷史、文化知識
還有科學常識
小學三年級有一篇課文《盧溝橋》,課文中說它“設計科學”,這是不是言過其實呢?
《走近盧溝橋——科技之橋》就解答了這個問題。
比如,橋樑中運用的“鐵柱穿石法”讓橋受力均勻,更加堅固,有效防止橋基下沉。
這就是這座有800多年曆史、飽經滄桑的古橋依舊堅固如新的原因。
然而,即便這樣解釋,孩子們依然會覺得很抽象,所以節目組請到的專家還做了幾個簡單的小實驗,為孩子們解釋了其中的科學原理。
又比如《馬踏飛燕》的內容結束時,節目組又繼續挖掘了馬踏飛燕背後的“青銅鑄造工藝。”
你還記得語文課本里,說道評價馬踏飛燕時的那句話嗎?
“從這匹踏燕的奔馬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先進的科學知識,看到了他們卓越的創造才能。”
先用黃泥做出青銅器的“模具”,這是“內範”,再用黃泥拼接在內範之外,這是“外範”。
內範、外範合在一起,再往裡面澆灌高溫的銅水,冷卻之後,把內範、外範打破。在這個過程中,內、外範必須嚴絲合縫,於是“模範”這個詞就理所當然的出現了。
一件模具只能鑄造一件器物,所以“一模一樣”這個成語就應運而生了。
很多人常常問,大語文讓孩子學的到底是什麼?這則紀錄片可以擲地有聲地告訴你——“這就是大語文”!
3. 體系豐富,海量內容
學者、學霸紛紛助陣
節目更新到現在已經有200多集了,可以根據孩子喜歡的主題、所處的年齡精挑細選地來看,也可以跟著期數,一點一點的研究,畢竟每一幀都有知識點,每一個鏡頭都很有“故事”。
節目中請了不少專家,以全新的閱讀視角,為同學們剖析經典名篇,讓他們可以進一步理解作品以外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比如大家熟悉的詩詞大會的康震老師和蒙曼老師——
此外,這個紀錄片用到了超前的“雲技能”,5G+移動外拍+虛擬植入+實時資料展示等全新的紀錄片模式,不愧是央視手筆!
這種特別的知識灌輸方式打破了我們對空間維度的常規認知,戶外實景中飛入虛擬立體化螢幕,帶來了特別強大的視覺震撼。
我最喜歡《跟著書本去旅行》的一點就是互動性,專家、學者、領隊、孩子們,沒有人是刻意的說教,每個人都是在用心感受與體會,課本中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原來本來就在我們身邊。
從觸控真實,到感性認知,到產生問題,再到專家的答疑解惑,孩子們既加深了對課本的認識,又拓展了的文學常識、科學、歷史甚至地理知識。整個內容直觀又飽滿,很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和接受水平。
或許,看完這個紀錄片,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能積累一份文化底蘊,去掉生活煩惱留給自己的浮躁和戾氣。
國慶假期,必須強烈推薦給中小學生和家長朋友們,登入央視網收看!!!
來源丨蘭州城關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