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浙江旅行,我在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鎮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小吃,它的名字叫:茶糕。
第一次吃茶糕,是在新市古鎮對面的一個大酒店裡,他們家在當地小有名氣。
當我們提出來幾道“特色菜”時,服務員向我們推薦了它。因為,茶糕是“我們這兒獨有的小吃,遊客必點”。
再加上酒店畫冊對茶糕的展示真的非常誘人:白白的外皮隱約透出內裡紅潤潤的餡料,絲絲熱氣幾乎要飄到鼻尖,隔著圖片都能感覺到香甜可口。畢竟我們這一桌有老人和孩子,要一份軟糯松酥的點心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那行吧,那就來一份吧。但是萬萬沒有想到——
茶糕上桌之後,它居然是肉餡兒的。
啊這……
怎麼說呢,你看啊,這小糕點方方正、水靈靈的,外皮是甜點常用的那種米糕面兒,照理說,這裡頭包的這個咖啡色的餡兒咋著都應該是豆沙呀,對吧?再不就是棗泥、紅糖、紫薯也合乎邏輯……總之,於情於理都“不應該”是醬香味兒的。這操作……實在是太意外了。
定定神,穩著勁兒吃了一個。你還別說,雖然這茶糕的做法怪怪的,但是味道還怪好的。
米糊的“糯”和肉餡兒的“泥”伴著口腔生津這麼一調和,吃著有點像肉粽子,但口感比粽子考究;有點像肉包子,但後勁兒比包子要鮮香。
我把茶糕裡面的肉丸吃掉之後,發現外面這個帶著肉餡湯的“外殼”單獨吃更好吃,絲絲的甜味,是糯米自帶的回甘。
店員說:這茶糕出了新市古鎮就“再也吃不到”了,周邊同類型江南古鎮都沒有。
確實,我們由北向南這一路,吃過的“米糕”幾乎都是甜的,很少看到肉餡兒。但不得不說,我們每個人對江南小糕點的工藝之精緻、儀式之講究也都印象極為深刻。譬如:
南潯古鎮橘紅糕的做法,就以特製的蜜汁金桔打底,糕好做,金桔難求;
紹興的米糕看似不起眼,但歷史久遠可追溯至漢朝,迄今已衍生出十數種做法;
還有一種長得像玫瑰花一樣的糕點,玫紅色,顏值頗高,漂亮死個人兒。
實物看著很“假”,但人家說這糕完全沒有人工新增劑,是用火龍果的汁液(去籽之後)給稻米麵上的色……你就不得不感嘆魚米之鄉的“天選”之素材給予江南人民這“鬼斧神工”的無限創造力。
再後來就習慣了,每到一個旅行地第一件事就是先“搞定”美食:該吃什麼、怎麼吃、為什麼要吃……江浙滬精彩紛呈的人文意趣,讓我們這群北方遊客見識頗多。
可是光“見識”怎麼夠呢,咱得鬧明白這新市茶糕到底是怎麼來的,“江南獨一份兒”的根源在哪,這一趟才算是沒白來呀。
茶糕,顧名思義,一種與茶有關的小食品。算了算,從公元1517年《仙潭志》將其列為“新市物產”之時,它就已經是這鎮上的老特產了。
據說它最早起源於南宋,但這個說法無史實可考。退一萬步講,即便從明朝開始算,那也得有600年左右的歷史了——
那咱們就從明朝那會兒開始說。
明朝初期正處於京杭大運河日漸興盛的年代。我在前幾天的遊記中分享過,如今的新市古鎮一到清明時節就會出現一個江南“獨一無二”的大集市(蠶花廟會)。
這集市每年舉辦一次,萬人空巷,場面極其壯觀——但你能想象嗎,新市人告訴我說:這樣的集市算啥呀?擱明朝、清朝那會兒根本都不新鮮,香市、早市、夜市……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市”我們這兒都有,可以說是“新市天天見”。
而茶糕這種小吃,就是伴隨著“運河集市”的發展壯大應運而生的。
最早,茶糕只在新市古鎮的茶樓中售賣,但那時候(大概)還不是肉餡兒,就是普通的米糕,甜味兒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餡兒。傳說,最早把肉餡包進米糕中的這種做法實屬偶然:
新市人對清明節極為重視,這源自當地桑蠶業的發達——那會兒新市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植桑,而每年春季的春蠶育種幾乎決定了這一年的收成。
所以每到清明,新市(及周邊地區)人便紛紛自發地給“蠶花娘娘”上炷香,祈願全家事事順利。
某一年清明節,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停靠在……新式岸邊的一戶人家的煮婦在某種機緣巧合下,用一個無意間的小小舉動,發明了茶糕這種小吃。
這位煮婦在供“蠶神”的時候突發奇想:何不把這祭品做成“自家不捨得吃”的樣子上供呢,那“神仙”吃了一定開心呀,我們家這一年的收成一定好。OK,說做就做:
她“斥巨資”準備了家裡逢年過節才捨得吃一次的眾多食材。先是把上等的糯米用石磨碾成粉,然後把大大的肉餡兒加上筍丁兒和皮凍包裹進米麵兒中,上鍋蒸。
江南米糕經過新市人這麼一改良,從此擁有了“高階的味道”:主婦發現,熱鍋中的蒸汽將肉糕的表皮衝開了一個小口,嫩豬油的湯汁順著糕體流下來,香氣撲鼻,格外誘人。
隨即,這種米糕的做法就被開茶樓的鄰居學了去,很快就風靡了整個新市古鎮。
新市古鎮作為江南運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茶樓自然不在少數。
我發現,新市人喝茶的習慣和廣東人吃早茶的習慣有點類似,新市鎮上的老人也喜歡大清早三三兩兩地湊一桌,一邊聊天一邊吃個小點心——縱觀全國各地,碼頭上的生活習俗,總是有著南北共通的特點,那麼這嶄新的“新市民俗”也就伴隨著這一塊小小的茶糕逐漸成型,繼而,又伴隨著明朝的清明香市、清代京杭大運河的繁榮、民國初年的“茶館文化”,一直流傳到今天。
就像紹興人喝小酒要配一碟茴香豆,新市人如今飲茶要配上一塊茶糕,這一天的生活才能算是落一個完整、齊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古鎮的茶糕自第一天誕生以來,就叫這麼個名字,就是這個形狀,裡面包的大差不差就是這麼個肉餡兒,從未更名,從未改樣,從未變料。
也曾有人嘗試將其改良,但均未成功。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茶糕”二字不僅是一種食品,還是新市人心目中的一份認定。或許我們更可以這麼理解:茶糕,是新市人對自己家鄉文化的一份篤定和堅持。
在我這北方遊客眼裡,新市古鎮茶糕是在湖州德清旅行路上最好的一份“伴手禮”。
如今,新市茶糕早已不是茶樓裡的專屬。
作為新市人日常生活中、飯桌上的必備之品,茶糕走入了小餐館兒,也登上了大廳堂。或許將來,新市茶糕作為一種江南古鎮獨有的特產也會如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般被保護起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璀璨的中華美食文化名錄中,茶糕的身影雖不醒目,“名分”卻不可或缺。
一塊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鎮的運河“水鄉進化史”。
浙江旅行還在繼續,新市古鎮其他美食下期遊記接著說。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