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自然村,旅遊沒什麼資源,地底下沒什麼寶貝,政策沒什麼傾斜,就是一個個普通的村。
硬質化水泥路修到了村頭,適齡勞動人口坐上大巴搖搖晃晃出外打工,
一晃就是三十年。
被他們建設的大中城市,東南沿海,古代七山一水的地方,如今都成了趕英超美的國中有國,城上之城了。
發展的不好的二線,算不上什麼風口浪尖的新貴城市,起碼有個萬達,有個比較像樣的商圈和住宅區,在航拍和宣傳片裡都是花團錦簇祥和富足的景象,
但大中城市並不需要負擔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後代的住房和養老,
於是長期省吃儉用和高強度勞動,幹不動的初代二代務工人員,選擇回到村鎮養老,
拿著畢生積攢的積蓄,想著給自己的小孩訂一門親事,然後看到孫子輩,自己就幫著帶帶孫子,孩子要麼也出門打工,要麼留一個女性在村裡照看小孩,順便和老人也有個照應。
女性也有嚮往大城市生活的權利,也看到了男女比例不均衡的情況,願意留在農村或者鄉鎮的同齡女性比例就更少了,
所以大齡男青年找不到適齡女青年是一定的,
根源就在於改革開放沿海經濟高速發展的一部分前提,是既留下了勞動力的剩餘價值,又不用過多負擔勞動力的居住養老問題,
讓農二代,農民工二代被迫回到鄉土,用自己或者父輩的畢生積蓄去彌合城鄉二元經濟帶來的擇偶落差,
假如農民工的爺爺輩有強烈的意願看到孫子輩,
那實際上是被經濟模式給“一魚兩吃”了,
留不下大城市,建設過的地方和自己無關,這是一吃,
攢到手裡的錢,還要為孩子因城鄉差距帶來的擇偶落差而埋單,這是二吃,
約等於一輩子基本白乾了。
有人問,那不去打工不就行了麼,堅守農業,不去沿海就不用被沿海剝削,何必這麼辛苦呢?
那就要問問農產品的價格了,
堅守農業能不能養活一家人。
不出門賺錢,選擇村裡種地,在少數耕地條件好,承包土地多的產糧大省是可行呢,
對更廣大的農村人口來說,
意味著自己在2000年前後就已經擇偶難了,
這都2021年了,
農村大齡男青年擇偶難的問題當然就不存在了,
沒有下一代出生,就沒有農村大齡男青年,更談不上擇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