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興新聞網
“天氣轉涼之後,這個大棚裡面還要搭一個小棚,草莓這個品種的水果相對來說比較嬌嫩。”一早,在太湖街道留下居民區的僑·愛心農場旁的“農家書屋”裡就有不少居民前來看關於農作物種植的相關書籍,此時正逢草莓育苗的關鍵時刻,留下居民區邀請了草莓種植專家前來為居民們講解種植草莓的要點,居民董桂清邊聽邊認真將要領記下,“沒有種植過,想嘗試一下,現在專家和我們一說,看到一些門道了。”
專家講完要點緊接著就帶著居民們走出書屋,在戶外的試驗田中手把手教居民們如何種植,“草莓苗是有方向的,要把它的彎頭朝外,這樣長出的果實才有用,長在田壟上就沒有用了。”聽到這句話,居民們拿起手上的草莓苗仔細觀察了一番。
“這些居民都是低保戶或低收入農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一技之長,再加上農業一直以來是我們留下居民區經濟收入的主要部分,於是就想因地制宜為有困難的低保戶以及低收入農戶提供一些幫助,現在我們依託僑·愛心農場,為居民們創造機會,將‘農家書屋’打造成共富基地。”留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青松還表示,如今專門採購一批農資書籍,邀請農技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基地農戶科學種植,同時還利用農家書屋,定期開展農技培訓,解決群眾種植中的問題,提升種植水平。“我們每年都會種植不同的農作物,讓居民們掌握不同的種植技術,同時我們還提供農作物種苗,打通銷售平臺,進一步讓居民們感受到技能變現的幸福感,讓‘農家書屋’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留下居委會利用“農家書屋”,讓農作物種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幫助居民提高收入。這也讓曾經的幫扶基地變成了共富基地。
同時,農家書屋工程作為基層的公共閱讀空間,是一項民生實事,也是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主陣地,更是同步結合時事、政策、創業以及居民的實際需求,豐富群眾的文化閱讀生活,提高農村德育水平,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尋求順應民意、符合時代的發展新方式。
太湖街道以農家書屋為載體,為每個村居配備“四史”書籍共計2800餘套,其他型別書籍近5萬冊,探索“農家書屋+”延伸服務,創新開展“農家書屋+四史”學習,啟動“黨史學習教育”進農家書屋交流座談專案,共計開展紅色學習活動25場次。群眾的積極參與讓“農家書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只是線下平臺,太湖街道“後浪潮音”宣講團經常進農家書屋開展線上系列文藝宣講活動,作為一種生動形象、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方式,吸引了當地許多群眾走進農家書屋,“透過他們的講解,我們對於電動車消防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現在給電動車充電一定會按照規定來,不會隨心所欲了。”一居民向記者表示。
據瞭解,每年太湖街道“後浪潮音”宣講志願隊都會深入到21個農家書屋,結合群眾需求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主流文化傳播要求開展近40場文藝宣講演出,為當地送去了文藝新風,豐富了群眾生活,啟迪了群眾智慧。
如今,“農家書屋+”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習、宣傳的作用,更是成為百姓學經驗、找方法、解難題的“百寶箱”。
本文來自【長興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