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穿越劇在影視行業眾多型別的影片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非常經典的《尋秦記》是現代人來到秦朝,《穿越時空的愛戀》是回到明朝,後來還有《步步驚心》、《宮鎖心玉》等。
國外也有很多電影涉及到回到過去的情節設定,並且非常常見。比如《時光隧道》、 《功夫之王》、《時間旅行者的妻子》以及《海市蜃樓》等,深受大眾喜愛。
在這些設定中,要麼是因為大自然中(或宇宙中)出現了某種特殊的異象,是兩個時空暫時產生了連線,要麼就是未來人類的科技已經達到了某個水準,可以實現將生命體送到指定的時空當中。不論哪一種方式,我們都不難看出,人類對於時空穿越方面的題材一直都是比較感興趣的。
那麼穿越時空真的有可能嗎?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關於黑洞跳躍的系列理論中,時空會發生彎曲,宇宙中物質傳播的最快速度是光速,且不同的距離會導致不一樣的時間差。就好比我們在這一秒看到的光線其實是太陽在8分鐘之前發出來的,更高遠的星星可能就更久。
因此,我們可以做出相關假設:只要距離合適,我們就可以看到過去。比如瞬移到2242光年外,是否能看見秦始皇登基?
時空穿越
穿越時空是指從一個空間裡透過某種途徑轉移到另外一個時間段不同的空間(即切換了時間軸)。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空”是兩個相對概念,它們分別代表著“時間”和“空間”,時間的一直往前,空間是多維延申。
他認為時間並不是穩步向前、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物質運動的速度做出相應的變化。物質運動速度越快,相對時刻流逝的也就越慢。這樣的說法可以比喻為在同樣的時間內,甲、乙雙方做同樣的工作,但乙的效率(速度)是甲的兩倍,對於甲來說,乙在這一天的時間就好像被拉長了。
如果說這樣的解釋有點牽強且不太容易理解,那麼我們可以從古時候的神話故事中找到參考,比如“天上一天,人間千年”這樣的設想,這實際上代表者物質對於時間的感知和標準的差異。
再比如我們用地球的365天公轉週期作為年限,24小時自傳週期算作一天,那麼運用同樣道理在其他火星上,它的一年時間期限大約是678天,一天大約有24小時37分。如果只是將時間在數字上的表達總量做一個統一規定,那麼相對來說,火星上的一百年已經遠遠超越了地球的百年時長,一天“24小時”也顯然要比地球上的更長一些。
能看到的現在都是過去
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天上的星星都在發光,但根據理論和宇宙間存在的距離計算,物質最快的傳播速度大約是30萬公里每秒,所以,人類現在看到的所有天體都是過去的模樣。
例如太陽的光是其8分鐘前發出的,織女星的光芒來源於25年前,還有比太陽更遙遠的仙女座星系,它的光線要經過254萬年的時間才能傳播到地球,被人眼所看見。有些在我們眼中還在發光的天體,可能實際上早就已經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只是資訊還沒來得及傳播到地球。
因此,我們現在看見的實際上都不是宇宙的真實模樣,但也絕不是虛假的杜撰,只是觀測者和被觀測物件之間存在時間差異。
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只要速度夠快、距離合適,我們就能看見地球上曾經的遺留影像?
物質傳播和影像留存
而從物理學上來看,物質資訊的傳播依靠光子作為介質,經過運動重組來複原整個物質形象,最後形成了人眼所看到的景象。
當然物質資訊傳播的是需要時間的,距離越遠,傳播的時間就越長,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也就越靠後。且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也不一樣,就像是打雷和閃電明明是同時發生,但我們總是先聽到雷聲,隔幾秒才會看到閃電。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距離越遠,我們看到的物質影像也就越靠後。這樣來看,大約在距離地球100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上,就能看見其20個小時之前的模樣。
同理,是不是代表著只要指定某個時間點,然後計算出它的影像傳播所需要的時間,再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到達正確的距離點,我們就能看見這個時間點中發生的事情?
看到秦始皇的可能
按照物質資訊傳播速度來看,要看到秦始皇登基的影像,大約要去到距離地球2242光年之外的地方,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然而事實上,光子的傳播會隨空間的距離消耗而減弱,因為不同空間裡的光子數量和密度是存在差異的,而且隨著距離的增加,粒子資訊傳播也會越來越弱(如手電光線越遠越暗)。拋開影像傳播在宇宙中重新成像的可能性,在2242光年之外,我們連地球的存在都很難找到,更別說看清在地上渺小的生命所發生的事情。
這麼看來,所謂的穿越時空就只剩下一個遙遠的設想,畢竟我們現在看到的事物有很多都是過去的裝填呈現,但我們的時間卻是“現在”。
當然,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根據國際日界線的時間差,小小的滿足一下“穿越”的願望。或者,等到科技真的發展到可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那些影片中的穿越或許真的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