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週刊》記者 王迪 □ 李秀芹
一開始,出於對新生事物的顧慮,許多村民望而卻步。於是,村幹部們一個一個站出來,率先包大棚,率先辦貸款,率先學技術,帶著村民們一起幹。
顧家臺村,位於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是歷史悠久、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因地處深山、土地貧瘠,也是典型的太行山區深度貧困村。2012年底共有貧困人口110戶27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75%。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顧家臺村召開脫貧攻堅座談會,與村民共商脫貧發展之路,親切鼓勵大家,“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為顧家臺村發展指明瞭思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8年多來,顧家臺村民牢記總書記囑託,在脫貧致富路上苦幹實幹,發展了一批食用菌種植、高效林果、生態旅遊等富民產業,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鉚足發展後勁,助力鄉村振興。
2017年顧家臺實現整村脫貧出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80元增長到2020年的17390元。14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60歲以上的有75名。
小小“花傘”變致富“金傘” 圖/王迪
如何脫貧?依靠什麼脫貧?
“要想實現脫貧,必須規劃先行。”
趕快脫貧,是總書記給顧家臺留下的任務。
如何脫貧?依靠什麼脫貧?過去顧家臺也嘗試過養牛、養羊,結果都賠了錢。還能怎麼辦?村裡人遇到了棘手難題。
“顧家臺人少地寡,當時全村只有150戶、350口人,卻有270名貧困人口。”村支部書記顧錦成介紹,加上當時村幹部隊伍老化嚴重,除了不斷“試錯”,村裡對如何脫貧增收沒有任何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總書記並沒有指明具體做什麼產業,但他把‘怎麼幹’的金鑰匙交給了大家。”短暫迷茫過後,當地領導幹部將目光轉回初心,回到本源,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找到了路徑。
村裡有哪些資源?顧家臺的村幹部、駐村工作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們,一項一項地數:顧家臺土地不夠肥沃,但是不缺水,晝夜溫差大,可以種果樹或其他經濟作物;雖然離縣城比較遠,但是靠近龍泉關鎮區,挨著382省道,搞手工業也是有條件的;村裡沒有風景名勝,但是正位於天生橋、五臺山中間,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特別適宜發展民宿旅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越講越有信心,越想越有盼頭。
發現了有價值的資源,如何開發利用?“要想實現脫貧,必須規劃先行,在阜平縣和龍泉關鎮的指導和大力支援下,村裡定下了三件大事。”龍泉關鎮包村幹部曹建平介紹道。
一是地裡種什麼?村裡找到縣裡,透過他們請來中國農科院的專家前來“把脈”。專家根據顧家臺的土壤、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建議採用“食用菌+高山蘋果”的農業發展模式,山上栽果樹,溪谷種香菇,搞高效農業。
二是手工業幹什麼?要發展手工業,市場、交通和技術是必須解決的3個難題。經過緊張細緻的篩選、研究,最後把目光盯在了白溝。據瞭解,白溝是我國著名的箱包生產、銷售集散地,技術、管理、市場都很成熟,再加上白溝與阜平同屬保定市,相距不遠,便於控制交通成本。
“箱包分多個檔次,透過適當培訓,村民完全可以勝任中檔以下的箱包生產。”對於當地手工業的發展,曹建平信心十足。
三是旅遊搞什麼?曹建平說,發展旅遊是一個慢熱的活兒,方向錯了,付出的資金和時間成本是巨大的,容不得胡來亂來。
經過審慎研究,村裡認為還得用好自己的“脫貧文化”資源,跟其他旅遊區搞差異化競爭。在縣裡的幫助下,顧家臺村對接了旅遊公司,引入專業化團隊,為村裡的旅遊專案出謀劃策。自此,顧家臺村各項產業發展藍圖已然繪就。
一開始,出於對新生事物的顧慮,
許多村民望而卻步。
於是,村幹部一個一個站出來,
率先包大棚、辦貸款、學技術,
帶著村民一起幹。
產業藍圖有了,誰來幹、怎麼幹?
村裡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顧家臺座談時的一句話:“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幹就要從班子抓起,從隊伍抓起,從黨員抓起。
香菇大棚投資大,技術門檻較高,單靠村裡自己弄是不行的。顧家臺利用集中流轉的120畝土地,與縣裡的嘉鑫(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合作建設了50個香菇大棚。縣裡透過“金融+保險”模式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支援,企業負責開拓市場和提供技術指導,村裡負責組織人員生產勞作。
一開始,出於對新生事物的顧慮,許多村民望而卻步。於是,村幹部一個一個站出來,率先包大棚、辦貸款、學技術,帶著村民一起幹。
村委會副主任馬秀英主抓大棚種植,作為一名女同志,她獨自承包了兩個大棚,起早貪黑地忙碌於各個大棚之間,忙完了自己的,就去幫別人,廣泛收集起大家提出的疑難問題,協調技術員來村指導,帶著大家一起學習提高。
支部委員喬玉雲、村委委員顧錦成,分別把自己的蜂箱、養豬場託給了別人,甘冒風險也包起了大棚。
“有的村民之前搞養殖賠了錢,沒辦法貸款種植食用菌,村幹部、工作隊就跟大家一起,湊錢幫他們還清貸款再創業。”顧錦成對記者說。
用心用情做工作,實實在在幹事業。在村“兩委”帶動下,村民顧慮打消了、幹勁起來了。當年香菇獲得了大豐收,每個大棚收益基本都在2萬元以上。
村民楊偉彥過去勤務農卻一直受窮,包棚幹起來後,當年就實現了脫貧。“現在家裡年收入六七萬元,還買了小轎車,過上了原來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談起香菇帶來的改變,楊偉彥甭提多高興了!
不只包大棚的村民掙了錢,忙的時候,一個大棚還要僱傭三四個人,間接帶動了村裡幾十人就業。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的重要指示,阜平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阜平紅色老區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阜平縣副縣長霍佳興介紹,自2015年以來,共完成食用菌產業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建設標準化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餘萬棒,年生產總值9億多元,直接帶動群眾增收3.5億元。顧家臺村乘著這股東風,也開始建設自己的食用菌產業園,流轉土地120畝,建成食用菌大棚50個,其中14個大棚被本村村民承包,每個棚的年利潤可達到3萬元以上,在全縣同類大棚中名列前茅。
產業興了,腰包鼓了,
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美了。
除了食用菌產業,顧家臺村還發展了以蘋果為主的高山林果業和民宿為主的生態旅遊業。
來到顧家臺果園,記者一行見到了果園承包者之一的馮海花。馮海花是2019年返鄉的村民,之前一直在外打工,回鄉之後看見村裡流轉土地搞林果業,於是自告奮勇承包了180畝果園。
“這180畝的果園還有很大潛力可以挖掘,隨著經驗技術的提升、顧家臺水果品牌的打響,以後的收入會越來越高。”馮海花說。
記者瞭解到,顧家臺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條件良好,並且山地冷涼、晝夜溫差大,具備發展高效林果產業的自然條件。
在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林果專家的推動下,顧家臺土地流轉、整合土地407畝,用於發展林果業,產業覆蓋全村150戶358人,帶動就業15人,其中包括弱勞動力5人,進行果園內施肥、除草等工作。
如今,顧家臺產的高山果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銷售渠道相對暢通,林果業對顧家臺村的發展將持續發揮作用。
隨著村子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村子越來越美,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鄉村旅遊業也成為村民致富路上的一大助力。
顧家臺村共建設旅遊民宿30套,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出租給旅遊公司,租金為每年每平方米100元,共帶動30戶農戶參與鄉村旅遊產業,提供了14個就業崗位,分別為前臺、客服、保安等工作。
“90後”返鄉青年劉嬌,就是顧家臺旅遊業發展的受益者之一。
劉嬌大學畢業後,在天津打了一年零工,看到村子發展越來越好,毅然選擇回鄉發展。劉嬌經營的民宿,總面積400平方米,2018年開業以來每年的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這還是因為疫情的原因遊客少了些,等疫情過去收入還能更高。”劉嬌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發展越來越好,能做的工作也越來越多,幸福指數真不比大城市低!
“村裡雖然早已脫了貧,但鄉村振興的路才剛剛開始,顧家臺製定了新三年和五年規劃,會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充分利用好產業發展優勢,在鄉村旅遊、食用菌、高山蘋果、手工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增加紅色旅遊、生態觀光園、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改造提升、河道改造提升等五大板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打造鄉村振興典範,帶動更多村民富起來。”村支書顧錦成說。
產業興了,腰包鼓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美了。站在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顧家臺人不斷奮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全國人民一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原文刊載於2021年第18期《民生週刊》雜誌
原標題:河北省阜平縣顧家臺村:黃土真的成了金
□ 《民生週刊》記者 王迪 □ 李秀芹
編輯:李楊詩宇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