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中國前,穆迪不僅是一位資深媒體人,而且也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作為英國考文垂大學經濟系的優秀畢業生,穆迪長期從事政治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也是《觀察家報》《每日快報》《星期日郵報》等多家媒體的專欄作家。得知他在英國有十多處不動產,有同事同穆迪開玩笑:“我要有你那麼多房子,就天天在海邊曬太陽了。”
從在英國時的一個保守黨人,到最後被中國同事稱為“不是共產黨員的共產黨人”,穆迪一路走來,同中國結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緣。“在中國工作給了哥哥同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難得機會,也使他了解到中國真正的樣子。”穆迪在英國的妹妹傑恩說,“他發自內心地愛著這個國家”。王醫生回憶,穆迪曾對她說,雖然他不是中國公民,但他已經“完全徹底地屬於這個國家”。
2019年,穆迪受邀參加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
從穆迪的日記和撰寫的文章中,可以粗略梳理出他認知中國的心路歷程。15歲那年,穆迪在電視上看到關於中國總理周恩來逝世的新聞報道,內心產生一種“莫名的巨大震撼”。他曾寫道,那次心靈震動可能預示著日後他將同中國建立起一種深厚的情感。後來,他在英國《經濟學人》週刊上讀到一篇關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報道,留下深刻印象。1997年,他作為一家英國報紙的特約記者到香港報道“香港迴歸”,之後訪問了深圳和廣州,被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所深深吸引”。
2008年8月,短期參與北京奧運會英文會刊編輯工作期間,穆迪第一次參觀了故宮,對“故宮的壯觀”感嘆不已。他在一則日記中說,就在那一刻,他決定要留下來,在中國工作,稱這將是決定他後半生的一個重大決定。此後13年,穆迪走遍中國絕大多數省區市和香港、澳門特區。
2019年,穆迪為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文明的醒獅》一書撰寫的文章,題目是《重回世界舞臺中心》,文中寫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許多中國城市的街道上,有一種在如今的西方國家所看不到的活力。”
葉燕說,穆迪始終保持著“英國紳士”的“古板”:出門西裝領帶,襯衫都在三里屯一家服裝店定製,午飯總是去賽百味吃金槍魚三明治,週末與朋友聚餐總去同一家店、坐在同一個座位,點同樣的菜——蝦球西蘭花、乾煸豆角、餃子和米飯;但他對中國的一切,特別是中國文化,總是抱著極大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包括學說各地方言。一次在蘇州,採訪結束後,接下去要趕火車去上海,他放棄午餐,堅持去看拙政園、聽評彈。還有一次在成都採訪,一向不苟言笑的穆迪跟著中國大媽學跳起廣場舞。他的閒暇時光都用在參觀博物館和各種展覽。
朋友和同事都說穆迪“人緣好”。一個與穆迪工位相鄰共事8年的報社同事說,“即使在超級忙碌的時候,他也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先是耐心地把你的問題記在本子上,然後給出詳盡的答覆。”有同事結婚,他也會準備一個“紅包”。出國回來,每次都帶糖果分給大家。過去13年一直為穆迪做家政的劉阿姨說,“他生活上特別節儉,用的手機是一種早就被我淘汰了的老型號,電腦也是早該換代的那種,但他對別人很慷慨。”穆迪付給劉阿姨的薪酬大大高於市場價格。
尼克爾森說,走在大街上,穆迪經常會憤憤不平地發問:“我真不明白那些人為什麼總是汙衊中國。他們根本不瞭解真實的中國。你看,這裡的老百姓都是多麼快樂!”。善卡也說:穆迪常常講,“中國的體制很靈”,言外之意是同西方“糟糕的民主”形成鮮明對比。
去商場購物也能引發他關於中國的一番感慨。一次從超市買東西回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確實覺得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比西方某些國家要高。在這兒,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受到攻擊,沒有毒品問題,街上看不到酒鬼,這裡沒有真正的底層階級。”
“堅定挺華”是穆迪寫作的主調。針對關於中國的各種誤解特別是詆譭,他總會在臉書和推特上據理力爭。2020年夏,看到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松圖書館發表演講攻擊中國,他隨即撰文予以反駁,在日記中記載道:“我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擊”,“他試圖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割裂開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同年10月21日的日記,記錄了他同一位有著35年交情的好友的“激烈爭吵”,因為這位從未踏足中國大陸的朋友“無知地對中國大放厥詞”。
“一個英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世界報道真實的中國,最後在這裡去世。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穆迪的故事十分感人。”王輝耀說,這讓他想起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白求恩大夫。
穆迪同中國的故事,讓他遠在英國的親人也非常驕傲和自豪。在家鄉舉行的葬禮上,穆迪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大會觀禮現場的留影,是追思會的視覺主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