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完成滬上首例成人生物可吸收房間隔缺損封堵器植入。一週後,患者便順利出院。
記者瞭解到,該患者因心慌、胸悶來到長海醫院就診,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郭志福教授診斷為頻發室性早搏,併為其制定了藥物治療方案。經過一週的口服藥物治療,患者的室性早搏顯著好轉,但超聲心動圖提示該患者的心臟存在房間隔缺損。
“房間隔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若不及時治療,後期可引起患者心臟擴大,最終導致心力衰竭,危及生命。”綜合判斷後,郭志福建議該患者接受經導管微創介入手術來修補先天性房間隔缺損。
巧合的是,近期,長海醫院心血管內科恰逢開展生物可吸收房間隔缺損封堵器上市前的臨床試驗。
“使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進行房間隔缺損的治療,從遠期效果來看,不僅可避免體內金屬殘留,還可減少潛在的心臟結構磨蝕和金屬鎳過敏的風險。”結合患者缺損的解剖形態特徵,郭志福認為,該名患者符合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適應症。
徵得患者本人和家屬同意後,微創手術由長海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秦永文及其團隊共同完成。
手術期間,秦永文教授在其腿部切了一個僅5毫米的小切口,送入一根細細的導管,透過此導管經生物可吸收封堵器送入患者的心臟。
由於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在X線透視下較難識別,大大增加了手術難度。憑藉豐富的經驗與默契的配合,僅花半小時手術就順利完成。術後6小時患者便下床正常活動。
觀察期間,患者的心電圖正常,超聲心動圖複查提示封堵器位置正確,房間隔缺損被完全治癒,一週後患者順利出院。
據瞭解,隨著心血管介入技術的發展,很多高齡患者需要進行房間隔穿刺等操作,但一旦體記憶體在金屬封堵器,便會增加操作難度,甚至無法進行。
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出現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辦法。現有的實驗結果證實,此次為患者植入的MemoSorb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在植入體內一年基本可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缺損部位就會被自身的心肌組織所替代,因此不影響這類患者後期的其他房間隔穿刺等操作。
專家稱,“介入無植入”也是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一大發展趨勢。
作者:白進 李晨琰
編輯:李晨琰
圖源:院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