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與東南亞及中亞、西亞諸國已有較為密切的聯絡,中外人員透過“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進行商品交換和文化交流,漢朝精美的物品被輸送到外邦,外邦的土特產和稀有物資源源不斷地進入漢王朝。近來來,在我國一一些地方出土了許多外邦的物品,在東南亞、中亞、西亞及歐洲東南部地區發現了我國漢代的銅鏡、錢幣、漆器和絲綢等文物,表明漢朝與外邦的交流十分活躍。
大雲山一號墓中出土了兩件外邦銀器,一件是具有地中海地區物品風格的銀器凸瓣紋銀盒,此前曾在山東青州戰國晚期墓、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山東州淄西漢齊王墓、安徽巢湖北山頭漢墓等地的墓葬中出土五件,這次又在大雲山一號墓中出土一件,其埋藏年代早於南越王墓。由此可見,這種物品在戰國後期和西漢初期傳入我國,表明在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前,地中海地區的物品已東傳到漢朝,很可能是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傳來的。同墓出土的另一種比較大的銀器凸瓣紋銀盆在我國則是首次發現,此類銀器完全用由錘揲方式製成,與古代中國傳統的金屬鑄造方法迥異。它不是漢朝製造的,也不是東方其它國家制造的。此類器物在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地的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等地出土很多,學界認為這類凸瓣紋銀器為古代波斯國的物品。因此,可以斷定劉非陵園出土的這種珍貴銀具是從中亞地區進口的,為江都王室享用的奢侈品,漢代與地中海地區早在武帝之前就已經有商貿來住。
一號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犀牛與馴犀奴、鎏金銅象與馴象奴均為國內首次發現。犀牛和大象屬於體形寵大的動物,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和非洲。根據犀牛形態,學者們斷定這種犀牛為亞洲犀牛蘇門答臘種,產地在印度尼西亞。漢朝的工匠們製造這些器具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以實物為參照物進行精工製作的。據史書記載,東南亞國家曾向漢朝貢獻犀牛和大象。而大雲山漢字墓出土的文物表明,至少在西漢早期,東南亞的犀牛作為珍奇動物被貢獻給漢朝。因此,大雲山漢墓出土的這些文物為漢朝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