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玉器以其溫潤細膩的質感、精美絕倫的雕工、滋養蓄“氣”的功效,一直為中國人所喜愛。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玉器有很多,它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而其中,不可不提的一朵絢麗綻放的奇葩,就是獨具魅力的春水秋山玉。遼代玉器最大的特點就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
金 青玉鏤雕花鳥紋飾
故宮博物院藏
遼代的玉器雖然是中國傳統玉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具有自己很獨特的特色,這與中原傳統色彩濃厚的玉器有很大的區別。對後金、元乃至明清、現代的玉器,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契丹族及其生活
據北魏的魏書記載,契丹民族是東胡的一個分支,在漢代時期,北方草原有兩個大的部落民族,靠近西側是匈奴,靠近東側是東胡(因其在匈奴的東邊,所以稱之 為東胡)。契丹是匈奴的一支,東胡滅匈奴之後,將契丹併入到東胡中。後來,契丹演變成鮮卑族宇文部的部支。到了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將族群 分成兩個部落,其中一個屬於正統契丹族,即契丹皇族,姓耶律,另一個則冠瀟姓。到了1125年,契丹稱為“遼”。
持鶻玉童子 遼代 寬2.7、高6.4釐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玉質白色。圓雕一童子,身穿緊袖長袍,雙手託鶻,腰繫錦帶。陰刻線表現衣紋,一撮髮髻置於頭頂,衣褶簡潔,有較濃厚的生活氣息。
遼是在契丹族為基礎上 建立起來的封建統治王朝,因此,在遼代,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體現出以契丹族為主體的民族特點,因此遼代的玉器也有“契丹”的特點。關於契丹族的 歷史記載很多,但是到了金代以後,契丹族突然消亡了,關於這個部族的去向始終是個謎。到了1922年,幾個義大利傳教士在內蒙古巴林右旗發現了一個碑,碑 上的文字既像漢字又不像漢字,這些外國人稱其為“天書”,經學者考證發現,這些字就是瀟氏的契丹民族所留下來的“契丹大字”(契丹民族創造了兩種文字:契 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從那時起,遼史的研究才被提上日程,並且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大批遼代墓葬的發現以及大量遼代文物的出土,這成為契丹民族創造的縮 影。
遼代玉器與“四季捺缽”
契丹人屬於草原上的民族,以車馬為家。據說,當時遼代的皇帝每年在京都所呆的日子總計不超過一個月,其他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圍著自己的都城巡遊,這種巡遊的形式被稱為“捺缽”。契丹族在建國前和建國後期基本沒有什麼玉器,然而玉器的產出都集中在遼代,玉器的出產率極高。
花鳥紋玉佩(1對)遼代 長4、中寬2.5、厚0.3釐米 現藏於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玉質青黃色。紋飾鏤空,花朵和小鳥淺刻出細線,中間為一朵盛開的花朵,兩側對稱各出一鳥,鳥展翅,長尾翎,長喙交於花邊。
遊牧、漁獵是靠近東北的少數民族重要的生活方式,皇帝的四季捺缽(即行營、宮帳)便由此而來。由於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契丹人喜歡將馬匹裝飾得十分華 麗,這是該民族特有的做法,也是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與之媲美的。他們用玉器將馬的全身都要進行裝飾,從轡頭、嚼子到馬鞍,甚至是馬匹上的任何一個物件,都 是由玉器裝飾,這也是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沒辦法做到的。
那麼,什麼是四季捺缽?顧名思義就是春捺缽、夏捺缽、秋捺缽和冬捺缽。春捺缽, 即每年春天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春盡”,皇帝要到長春州(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塔虎城)的魚兒濼(今洮兒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松花與嫩江河流後的 松花江)捕鵝、釣魚、召見女真首領。狩獵時,要求士兵統一著裝,手持流星錘、刺鵝錐,站在江邊,當看到天鵝飛過來時,士兵便告知皇帝做好準備。天鵝本身飛 得又低又慢,當聽到江邊的鑼鼓聲響時,會因害怕而越飛越高,士兵中的架鷹官,將鷹遞給皇帝,由皇帝將鷹放出去。鷹飛行速度極快,直奔鳥兒頭頂,使鳥兒越飛 越低,慢慢落到江邊,官員們爭搶頭鵝,第一個撿起天鵝的人會得到獎賞。
玉飛天 遼代 長4.5、高2.4釐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玉質青灰色。圓雕。人物頭部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著裙裝不露雙腳,狀似魚尾。遼代飛天的特點是折面,即在鼻部處出現一個折角。出土的玉飛天上有金屬彎鉤,可能是作耳飾之用。
據遼史記載,宰相張仁杰因捕獲了頭鵝而加官晉爵,連升三級。皇上則用“頭鵝宴”大宴 群臣。夏捺缽,即每年四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在永安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西北)涼徑和炭山(今河北省獨石口西北)的涼殿進行避暑、議政。秋捺缽,是從每年 七月中上旬至十月,在慶州(今內蒙古林縣)伏虎林,射鹿、射虎、召見各部落首領。冬捺缽,是指每年的十月至正月上旬,皇帝在永州廣平澱(位於西拉木倫河與 老哈河合流之處的平原)避寒、議政。
鹿林紋玉帶環 遼代 長3.5、高6.8、厚1.5釐米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玉質白色,帶沁。體為扁長方形,正面微弧凸。多層透雕鏤空飾一鹿和柞樹,組成“秋山”圖飾。鹿呈站立狀,頭微上昂,用陰刻線雕出柞樹的葉脈,下部有一雞心形環,可供掛系用。
遼代玉器中,白色玉器較多,這與遼代四季捺缽有關,其中春水玉、秋山玉就是根據春捺缽和秋捺缽得來的,此外,在遼代製作的玉器中,也有訓練海東青的架鷹官的形象。
遼代玉器的造型工藝與中原傳統玉器
契丹族近1000年的歷史,可是玉器幾乎全部出自遼代建國以後。玉器大多來自墓葬、塔基(塔底的地宮,有很多金銀玉石,遼塔基有8處)、遺址、窯藏(朝 陽北塔以及薊縣獨樂寺)。墓葬,據統計,在2009年時,出土近70處遼代墓葬,根據分析,這些玉器幾乎全部出自契丹貴族墓地,因為首先契丹貴族墓與漢人 貴族墓在墓誌銘上是有區別的,其次,契丹的平民墓不見玉器。整個遼代玉器幾乎就是契丹人的玉器。比如,在陳國公主與駙馬的墓中,出土了很多讓人眼花繚亂的 玉器,在吐爾基山遼墓彩棺的棺木中,也有少量的玉器,而金銀器居多。
鳥銜花紋玉飾 遼金時期 長6.7、寬5.6釐米 現藏於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玉質白色。採用多層鏤空技法雕琢一幅倒U字形花鳥圖。正面為盛開的芍藥枝葉紛披,長尾綬帶鳥戲於花叢之中;背面平素。
遼代玉器的種類分為和田玉類、瑪瑙類、水晶類、琥珀類。其中琥珀非常多,幾乎都是紅色。據說,用金珀製成的物件時間長了會慢慢變成紅色,因此,專家認為,遼代的琥珀都是用金珀製成的。
契丹人在製作玉器初期,都是模仿漢人的製作造型。造型分為幾類,第一類是龍、鳳、盤、碗之類的傳統造型,都是漢人所用的東西,契丹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很強,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外國人”,也是炎黃子孫,他們對於祭祀之類的事宜都與傳統基本相同,但用於祭祀的玉器卻與傳統差別很大。比如,傳統捍腰通常是銅 質金質的,而契丹出土的則為玉質捍腰,僅此一件,出土於契丹皇室娘娘之墓。還有用於佛教徒佩掛的瓔珞,契丹出土的瓔珞與普通瓔珞不同,在掛件中間多出一些 類似小管一樣的東西。再比如,雙龍、雙鳳、雙摩羯這種小掛件,是契丹獨有的樣式。坐龍,則是模仿漢人的傳統物件造型製作的。
獅紐玉印 遼代 高8、長9.4釐米 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和田白玉質。體積碩大,印文為契丹文。印體玉質多處綹裂受沁,獸頭頂部也有片狀沁色。其印紐為圓雕獅子,其玉質色純美,雕琢大氣;獅作蹲踞,神態威猛,氣勢雄偉有神,大有王者風範。
第二類是草原生態造型(飛禽走獸、漁獵之類)。這些都是與本民族生活休慼相關的,極具契丹特色。比如玉質“交頸鴛鴦”,這是典型的契丹文化造型,除了玉的還有琥珀 的,甚至還發現了青銅的。魚形的掛件和熊形掛件,魚看上去非常肥美,熊看上去胖胖乎乎,但都比較死板、簡單,這顯示了遼代追求簡單的特點。
第三類,佛教題材。佛教在遼代非常興盛。眾所周知,北魏時期的佛教比較興盛,然後就是唐代,可是從出土文物上看,遼代的佛教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在 耶律阿保機時期,建立了遼代第一個寺廟,到了遼聖宗、遼景宗時期,對佛教的信奉一發不可收拾。據當時記載,遼代的人口有1000多萬,其中僧侶佔 3.6%,此前在北宋時期,僧侶人口達到0.92%時,國家財政已經很難承受了,由此說明遼代人對佛教的崇拜。每年,皇帝皇后也要給僧侶寺廟贈送土地物資,僅請僧侶吃飯就要花30萬兩黃金。比如飛天,遼代是最早被發現出土飛天的,目前已經發現5處出土地點。再比如,此前說過的瓔珞。
心形玉佩 遼代 長3.5、寬2.1、厚1釐米 現藏於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玉質淡黃色。作扁體心形,頂部有一管狀鼻。
第四類,馬具造型。“契丹鞍馬甲天下”。一套馬具,裝飾了300顆和田玉。在駙馬墓中發現了大量瑪瑙玉器的馬具。後來,在中原人的馬具上也會發現一兩顆用瑪 瑙或玉石點綴的物件,但是這種成套成組的玉質馬具,只有契丹人有。第五類,胡人造型,即“外國人”造型。這在契丹玉器造型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是契丹特有的 造型。比如“胡人馴獅紋琥珀佩件”就是典型的契丹造型。此外還有圓雕類、片雕類等。遼代玉的片雕,最大的特點就是成對出現。
遼、金時期,契丹、女真貴族有四時捺缽的傳統,“春水”、“秋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動。所謂“春水”,即於開春冰雪初泮(音盼,意為融解)之時,到河中鑿冰捕魚,縱海冬青擒捕天鵝;所謂“秋山”,即於深秋時節入山獵鹿、捕虎。
金至元 「秋山」仕女焚香玉飾
長8.5公分 寬2.7公分 高9.7公分
臺北故宮藏
“春水玉”所指為鶻(海東青)捉鵝(天鵝)圖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為山林虎鹿題材的玉器,前者與《遼史》記載的遼帝行至“春捺缽”“鴨子河濼”進行狩獵活動情景相吻合,後者與《遼史》記載“秋捺缽”活動相一致。
金 白玉荷葉鷺鷥紋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春水玉
“春水玉”是以“海東青捕捉天鵝(雁)”為題材構圖,反映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春捺缽生活的一類裝飾用玉。
元 玉荷鷺紋爐頂
高5釐米,底徑4.3-4.7釐米
清宮舊藏
春水玉通常採用鏤雕來體現水禽、花草,風格寫實,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春水玉整體造型多呈橢圓形,正面弧凸,並以多次鏤空加飾陰線的手法雕出各種花鳥草蟲等紋。最常見的是,玉器正面琢有一隻曲頸下伏的大雁躲藏在枝葉交錯的荷葉叢中,上端有一隻鳥(海東青)向雁俯衝下來,作追逐狀。還有面是海東青正在攫啄天鵝的頭顱,而天鵝作奮力反抗、展翅跳竄的掙扎姿態。背面是一橢圓形環,環上有穿孔,可供綴結佩戴。
金至元 「春水」玉飾
總長7.4公分 寬約5.0公分 厚約1.2公分
臺北故宮藏
金 白玉透雕鶻鵝紋環
故宮博物院藏
金 青玉鏤雕鶻攫天鵝紋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金/元 玉雕春水紋帶飾
4.8 × 6.7 × 1.3 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元 玉帽頂
H 5.6 cm,W 4.5 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金代 白玉綬帶鳥銜花佩
直徑6釐米 厚約0.5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金代 青白玉折枝花卉紋佩
長9釐米 寬7.2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金代 青玉龜巢荷葉佩
長10釐米 寬7釐米 厚1.3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元代 青白玉花鳥紋嵌飾
長8釐米 寬6.7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金 帶皮白玉海東青攫天鵝圖帶飾
故宮博物院藏
元至明 「春水」玉帶飾
長5.3公分、 寬1.6公分、 高3.5公分
臺北故宮藏
元 透雕蓮鷺紋玉爐頂
高5cm,寬4.6cm
上海博物館藏
金 春水玉飾
長8.8cm,寬3.6cm
上海博物館藏
秋山玉
“秋山”玉飾題材發端於遼,興起於金,昌盛於元,明清仍存。刻畫生活中美的動態,為中國古代玉文化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表現出中國北方漁獵遊牧民族矯健而悍勇的獨特審美情懷。
元 白玉鏤雕雙虎環佩
直徑5.4釐米,厚1.2釐米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玉圖案多為虎、鹿、熊、兔或其它動物,輔以山石、靈芝和柞樹等,虎多作伏臥狀,鹿多作回首站立或奔跑狀。秋山玉多表現為野獸或人與獸共處於山林之間、相安無事的場景。玉多為帶有黃褐色玉皮的白色籽玉雕刻,也有部分羊脂玉。採用巧作技法,保留玉皮的黃色,來表現出秋天樹木和虎、鹿、熊金黃色的皮毛,將深秋北方草原天高地闊、禽獸馳騁的山林美景充分展現出來,是契丹、女真族弋[yì]獵生活的真實寫照。秋山玉的藝術特色是讓人感受到秋天山林美景的無窮魅力,體現出工匠對大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元 青玉鏤雕鹿鶴紋帶飾
故宮博物院藏
遼金 白玉柞樹群鹿圖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遼金 白玉九鹿紋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遼金 青玉透雕松鹿人物紋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金 青玉透雕山林群鹿人物紋爐頂
故宮博物院藏
青白玉鏤空秋山飾
高6.6,寬4.3,厚1.1 cm,重38.6g
湖北省博物館藏
金 秋山玉爐頂
長3.9cm,寬2.3cm,高4.2cm
上海博物館藏
元 白玉鏤雕雙兔佩
高4.3釐米,寬2.7釐米,厚1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金 雙鹿紋玉佩
長4釐米、高3.4釐米,厚0.4釐米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