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選擇了城市,還是城市決定了人?
是人選擇了房子,還是房子決定了人?
是房價造成了“住房焦慮”,還是“住房焦慮”影響了人?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釋出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和貝殼研究院釋出的《2021新一線城市居住報告》,給予出了答案,人們逐漸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邁進。
選城市:哪裡適合“上車”?
根據貝殼研究院資料顯示:截止到2021年5月7日,一線城市套均成交面積約為75.3平方米,人均面積約為25.1平方米;新一線套均成交面積約為86.6平方米,人均面積約為28.9平方米;二線城市套均成交面積約為87.8平方米,人均約為29.3平方米。
貝殼研究院《2021新一線城市居住報告》顯示:長沙、南昌、石家莊和鄭州,購房套均面積超過90平米,特別是長沙,是全國30個城市購房套均面積唯一過百的城市。而南京、北京、大連、深圳、上海、天津的購房套均面積都在80平米以下。
從購房時間角度,一線城市購買新房的平均年齡約為34.4歲,購買二手房的平均年齡約為35.1歲。分具體城市看,天津人二手房購買年齡最晚,為37.2歲;成都最早,為31.6歲。在大城市,受制於城市高房價及限購政策等影響,購房者首次置業難度相對較大,需要更長時間財富積累才能實現。
總體來看,居住負擔較高的城市包括深圳、北京、上海、三亞、廈門、杭州、廣州、珠海、天津,其中,深圳居住負擔居於首位,其次是北京及上海。居住負擔最小的新一線城市仍為長沙。長沙雖然區位優勢沒有沿海城市強,但人均收入水平、就業機會等也處於全國中上游,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相對於城市人均收入而言,負擔和全國其他城市相比都較低。
選環境:到底“住得好不好”?
選擇城市之後,考慮的第一步是,住得好不好。
分城市級別看,一線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明顯高於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具體到城市本身,深圳居住競爭力指數較高,明顯高於廣州、杭州、成都、北京及上海等城市,排名居於首位。在新一線城市中,居住競爭力指數較高的城市包括杭州、成都、蘇州、武漢及長沙等;二線城市中,居住競爭力指數較高的城市包括福州、廈門、珠海、煙臺及寧波等。
為什麼?
住的好不好,除了“有地住”,還要考慮“住的好。”而“住的好”最重要的因素是居住的軟環境。
人們逐漸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邁進。有30.4%的消費者希望有一個“安靜沒有噪音的臥室”,“溫馨有設計感的廚房”、“能用於種植、休息的陽臺”、“能和朋友聚會的大客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一線城市因為地產專案競爭激烈,開發商特別重視產品力,裝修公司也更加重視裝修的產品力,加上社群居民的綜合素質,造成一線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明顯高於新一線及二線城市。
因此,就算你暫時沒有房子,也不能讓“無房”來左右你的情緒,因為你可以在“軟環境”上著墨。即使,沒有房子的所有權,也要快樂地去享受房子的“軟環境”給你的生活帶來的正向改變,然後,更加用力的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