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流、預約、錯峰”等疫情防控機制保障下,近距離、高頻次出遊成為假期新變化,過去走馬觀花的“一日遊”“二日遊”,升級為更講究品質和舒適度的“微度假”模式。從與旅遊從業者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遊客的心態正逐漸發生改變,需要以理性和新的視角看待市場資料的“冷”與“熱”,而不必再以傳統思維去幻想報復性消費或反彈式發展
□ 劉英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就地消費”成為假日經濟“大資料”最濃重的部分:零售餐飲、電影票房、文娛演出、城市新景點……隨著多地響應“就地過節”倡議,“微度假”興起,周邊遊火熱,實體商業活力回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假日消費呈現新趨勢。
國慶假期,山東各地文旅消費持續升溫,濟南、青島兩大城市群“群主”消費活力更加凸顯:10月1日至7日,濟南市高速公路小型客車通行量近270萬輛,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增長35.1%,自駕車輛中,省會經濟圈內客流佔來濟遊客的70%以上。青島轄區高速公路日均駛入和駛出車輛均在60萬輛左右,七天共接待遊客582.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0億元,實現雙增長。
在“限流、預約、錯峰”等疫情防控機制保障下,說走就走的“輕旅遊”、鄉村民宿的“微度假”悄然興起。10月1日,攜程釋出資料顯示,當日下單量比去年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省內遊訂單佔一半以上。飛豬旅行統計,各地周邊遊預定環比漲幅超380%。近距離、高頻次出遊成為假期新變化,過去走馬觀花的“一日遊”“二日遊”,升級為更講究品質和舒適度的“微度假”模式。
今年“十一”假期中,紅色旅遊、研學旅遊和博物館旅遊很受歡迎,“新國潮”“沂蒙四季”“鐵道游擊隊”等紅色主題專案“上新”,助力濟南、臨沂、棗莊多個景點、展館成為“網紅”。飛豬平臺上,博物館、非遺及相關商品訂單量環比漲幅超15倍。一些年輕揹包客表示,旅遊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假期中的學習和成長方式。
與火爆的旅遊人氣相比,業內更看重“就地消費”的含金量。據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10月1日至7日,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減少1.5%,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同比減少4.7%,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9.9%。有分析認為,以資料對比現實中的“人從眾”,人們“就地消費”的熱情大多投向了本地免費開放街區和公園以及餐飲、文化娛樂等,真正的“旅遊消費”熱情還未恢復。
從與旅遊從業者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遊客的心態正逐漸發生改變,更需要以理性和新的視角,去看待市場資料的“冷”與“熱”,而不必再以傳統思維去幻想報復性消費或反彈式發展。真正需要研究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和旅遊格局大變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形成新的思路和應對措施。
應該看到,當旅遊不只意味著遊樂休閒,還意味著個人發展時,它能拓展的業態和形式更多,也為旅遊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旅遊+”的文章,還有更廣闊的領域尚未破冰,蘊藏巨大的市場潛力。比如,據測算,休閒海釣活動拉動的消費總額是所釣魚品價值的三倍。美國的休閒漁業總產值達到了400億美元,依託海洋捕撈業,“一根魚竿”可以釣起一個千億級的產業。
山東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不僅擁有3300公里的海岸線,還是海島大省,管轄海域共有海島589個,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4處,佔到了全國的40%,威海是全國魚竿生產銷售基地……自然資源、旅遊裝備一應俱全,如何讓更多喜歡垂釣的人到山東來釣魚?從品牌培育、培育產品體系到宣傳推介,都需要下一定功夫。
類似的“加法”,我們還能做很多。也許“人從眾”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但低谷期中也蘊含著無限機遇。
來源: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