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3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從9月下旬開始,日本北海道東部海域出現海膽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原因可能跟這一海域發生的赤潮有關。
當地海膽死亡比例接近九成,規模之大在當地來說是“史無前例”。有的海膽已經長了5-6年,原本明年就可以收穫,當地漁民經濟損失巨大。除了海膽之外,鮭魚、櫻鱒等生物的死亡數量也在不斷上升。截至10月6日,已確認至少2萬條鮭魚死亡。
專家從海水中檢測到至少4種會引發“赤潮”的浮游生物,沒有看到“赤潮”消退的跡象,反而會有繼續擴大的可能。
赤潮發生的原理到底是什麼,赤潮海域中的魚類還可以再食用嗎?有沒有可預防的辦法,怎樣減少赤潮造成的危害?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對話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所長林勇新。
赤潮的形成機理是什麼?
“赤潮”是民間使用的通俗用語,在專業的海洋科學研究領域,“赤潮”又被稱作“有害藻華”。在特定的條件下,藻類若處於最佳的生長狀態,則會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發,即我們所說的“有害藻華”。
雖然有害藻華的民間俗稱為“赤潮”,但發生赤潮的海域並不一定呈現為紅色。發生有害藻華海域的顏色由該海域的藻類所決定。不同海域的緯度不同,海域的溫度和鹽度也有所區別,因此不同海域生長的藻類也不完全相同,但任何藻類都有爆發有害藻華的可能。
有害藻華主要發生在近海或內灣等封閉的水體中,這些海域水體的流動性較差,容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水體的富營養化就容易使藻類產生集聚爆發效應。林勇新表示,當前水體的富營養化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因素引起:隨著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許多工業汙染物被排放到海洋中,容易在入海口地區造成富營養化。其次,港口地區,國際航線交流頻繁,有可能帶來外來的藻類生物,若該海域的條件適宜外來藻類的生長,外來藻類將會大規模爆發。第三,近海養殖中存在過量投餵行為,養殖區也易發生富營養化。
赤潮將會帶來什麼影響?在赤潮當中生存下來的海產品還能食用嗎?
有害藻華主要發生在近海領域,不僅會對近海的漁業養殖埠產生不利影響,使養殖場遭受損失,同時也會影響漁業的消費埠,影響居民對海鮮的消費和食用。具體來說,有害藻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藻類在短時間內的爆發生長將會擠佔水中的溶解氧,藻類需要呼吸,大量的藻類就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其他海洋生物可能會因溶解氧的急劇下降而死亡。在此次日本北海道的赤潮危機中,當地的海膽養殖就遭受了巨大損失,海膽的死亡率高達90%,對當地的海膽消費造成較大影響。
二是影響人類的健康。赤潮危機後,赤潮所產生的毒素將會積累在魚蝦等海洋生物中,這些毒素不僅會導致魚蝦等生物的死亡,還會透過食物鏈被帶到其他生物體內,因此食用赤潮水域中的生物將會使得海洋生物帶有的毒素進入人體。因此,即使在赤潮危機中生存下來,這些帶有毒素的海洋生物也不宜食用。
如何防治赤潮?
目前尚且沒有可以完全避免有害藻華災害發生的辦法。但可以透過事前監測與事後治理將有害藻華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加大對營養比較豐富海域的監測力度。透過監測對有害藻華進行預警,提前採取預防性措施,減少有害藻華的災害。
有害藻華的爆發過程極短,除了事前監測外,事後的治理也十分重要。常見的事後治理主要有三種方式:首先是生物法,向爆發赤潮的海域投放能夠抑制藻類生長的生物,達到去除藻類的目的。第二是化學法,利用諸如高錳酸鉀等化學物質殺死藻類,化學法雖然應用範圍廣泛,但是容易造成對海洋的二次汙染。第三是物理法,用打撈的方式去除藻類。打撈法適用的範圍較窄,只適用於面積較小的海域。
除了這三種常見的治理方式外,我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針對有害藻華治理髮明出了改性粘土治理的方法,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等一些方法改變粘土表面的電荷與活性,透過粘土吸附或插入粘土的方式治理有害藻華。第十屆全運會與2008年青島國際帆船賽都曾運用改性粘土來治理比賽專案涉及的水域。目前,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華的方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相對而言,我國有害藻華治理技術走在國際前沿。
監製:梁悅
記者:鶴佳 富賾
編輯:劉飛 楊揚 彭毓姬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