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廣/文
趙顧天生愛貪小便宜,在村裡出了名了。用鄉親們的話說:“別想著他做賠本的買賣。”別的不說,人家蓋房子需要幫工、地裡忙不過來需要幫手,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一兩天告訴他,先餓一餓自己,得“吃”回來。那時,像這種幫忙,是不給費用的,但管飯,而且是好吃好喝。
餓自己這兩天,真的是一口飯不吃,只喝水。說來,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俗話說,一頓不吃餓得慌。能夠一連五六頓不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就這麼個身體狀況,給人們能否幫好工就可想而知了。經常是還沒進入情況就暈倒了,一次竟然差點掉到很深的溝裡。從很早開始,村裡就沒有人再敢請他去幫工了。
家族、親戚家裡有結婚的,總不能不請吧?提前給信後,他就讓媳婦在兩天前家裡不許再動“火”,全家人餓著。3個大些的孩子只給一點吃的,餓得他們哭哭咧咧。趙顧就把他們每人揍一頓。還有個吃奶的孩子,不能不吃吧?大人不吃飯,怎麼有奶?他讓媳婦一杯接一杯地喝水。喝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孩子依然餓得哭鬧不止。
村裡習俗:婚喪大事,家族全家參加。所以,這天中午,趙顧全家就領著抱著來了,那不是一般的狼吞虎嚥。誰都不願意跟他家在一桌子,丟人。所以,每每都是他們一家子人自己一桌子。都知道他們是怎麼回事,幾乎每道菜都要上雙份甚至3次。實在吃不了的,每個人事先都備好了一個小袋子,把能裝能帶的菜,都神出鬼沒地裝進了袋子裡。
往往第一個來,每每最後一個離開。趙顧毫不客氣地“打掃戰場”,把各個桌子上剩下的雞鴨魚肉和饅頭、點心、酒什麼的,公開大包小包地往家裡帶。
全家2元的“份子”,讓他多少倍地吃和拿了回去。家族和親戚中,很多與他家斷了關係,丟不起那個人。
一位鄰村的初中同學生病了,下不了地乾重體力活兒,上不了樹打核桃、栗子和摘梨等,秋收一時成了難題。無意中路上碰到,趙顧立刻應承下來:“老同學,這事包在我身上。”最後以每天30元工錢談妥。
剛施行土地承包那會兒,自己那點地早晚就收拾了,很多鄉親都找門路進城打工去了。老同學的“每天30元”,一時給趙顧解了難:家裡的活不耽誤,每天還能收入30元錢,何樂而不為?其實,趙顧真正的小九九並不是工錢,而是老同學家的果實。
老同學的媳婦還在月子裡,不能出門,更不可能下地參加勞動。地和果樹相對比較集中,都靠近趙顧村子,他半個小時就到。趙顧每天拉著自家的小毛驢,沒活時放驢,地邊有的是吃的,有活了,幫助馭莊稼和果實。每天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想“秋後算賬”時再增加一下“籌碼”。
很多時間,只有他一個人下地了。一個人的時候,趙顧往往私慾容易膨脹,本來特別好佔便宜的他更加管控不住了自己。早晚在家裡使勁幹活,不吃飯,一天三頓飯都在老同學家解決。有一點好,不挑食,儘可能讓自己吃飽就好。
打核桃時,他先吃夠了算。這點應該不為過,村裡歷來都是這樣,參加打核桃勞動時,鄉親們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只要你吃得下,沒人管。趙顧不止是隨心所欲地吃了,還眼饞了,就每天偷偷在草叢中藏起來三五斤,晚上回去時順手“捎”回家。板栗如此,梨如此,柿子如此,豆子如此,整個秋天都這麼如此著。
不過,老同學媳婦也不是平常人。從趙顧進門的第一天,就看出了他是什麼品行的人,起碼手腳不乾淨。從他下地開始的那天,就專門安排鄰居——一位60多歲的老漢“幫著照看一下”。沒想到,這位鄉親格外上心,趙顧每天搞“貓膩”的時候,都被草叢中的老漢看個一清二楚。趙顧下山吃飯時,他還去親自“察看”,用隨身帶的稱稱一下分量,然後清清楚楚記在一個本子裡。生產隊時,老漢當過多年會計。
秋收結束,結算工錢的時候,趙顧拿出了本子,上面是多少天時間,使用了毛驢多少次,按每天30元工錢和每天10元毛驢使用費,一共是1430元。老同學覺得這樣挺好,清清楚楚,互不賒欠。他正要付錢時,媳婦也拿出一個賬單,並請老漢說明:5次每次四五斤往家裡拿核桃共23斤半;8次每次三四斤往家裡拿栗子共29斤3兩;12次每次七八斤往家裡拿梨、山裡紅、柿子、大棗、蘿蔔、豆子等共133斤7兩;3次每次20斤往家裡拿紅薯共60斤3兩,還不算毛驢吃的糧食、蔬菜和紅薯、玉米、豆子秧等。老漢同時說出布袋子大小、樣子和顏色以及隱藏的6個地方。
老漢最後說:“我是十多年的生產隊會計,一向認真。趙顧拿回家的這些收成,按當前最底價格也值583元,3元零頭抹去,就580元吧。付850元工錢就夠了。”
趙顧得意了一秋的臉色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極度難堪。做夢都沒想到,老同學媳婦還留了這手,老漢的精準,讓他無言以對。老同學也是難堪:“趙顧,你還真是如同學們說得那樣啊?你把我這裡當倉庫了?你自己說,怎麼給你工錢?”
臉紅成了一個,趙顧心裡清楚,只給認了。如果鬧到派出所,豈不是更加丟人現眼?
“就給我850元得了。對不起,我貪小便宜的毛病怎麼就是改不了了呢?”說完,他拿過老同學媳婦從1430元中點出的850元,轉身跑出了門。
趙顧聽到了身後的笑聲。他恨得牙根子大長:“等於自己一邊打工一邊幫老同學家銷售啊,那些東西,農村哪有花錢買的?我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