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預習滬教版英語教材時,發現第95頁有點小問題。3張小昆蟲的照片按英文說明分別應該是蝴蝶、螞蟻和蜜蜂,圖片上卻是蝴蝶、螞蟻和食蚜蠅……”近日,遼寧瀋陽市中學生崔宸溪把自己的發現反映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回覆:“我們諮詢了生物方面專家,確實弄錯了。我們將上報相關部門準備修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材難免也會有瑕疵和紕漏。說到底,每個人都有認知的侷限性,都存在知識盲區和空白點;再加上教材編寫環節眾多、流程繁瑣,如果某一環節、某一流程防線失守,自然就會出現差錯。面對教材上的錯誤,一些中小學生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有表達的意願,並將這種意願轉換為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這樣的“積極公民”顯然值得點贊。
長期以來,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過程中,都存在著一種偏好和導向,即受教育者要好學、聽話、懂事,照顧他人的臉面、情緒情感。對教材、老師挑錯糾偏,很容易被視為一種大逆不道、冒犯他人的行為。這樣的“文化枷鎖”導致很多學生成為“乖孩子”,不願意較真,也不敢質疑,失去了發現和捕捉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有啟智增慧、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功能,再加上教材受眾面較廣、使用人數較多,教材內容出現錯誤並非無關緊要的小事。看過教材的人有很多,發現問題的人卻很少,為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名從小就熱愛生物和自然科學的“00後”,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觀察能力,這顯然也是注重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結果。如果“唯考試”“唯成績”,“00後給教材挑錯”或許就不會上演。普通人眼中輕微到可能被忽略和漠視的差異,都可以被他敏銳地發現和捕捉;既有“問題意識”,也有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裡,“00後”很容易遭遇標籤化乃至汙名化。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兒童中心主義”,讓孩子們得到萬千寵愛,一些孩子身上暴露出的精神軟肋也引發了全社會某種層面的擔憂和焦慮。實際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長,不少“00後”也用出色的表現贏得人們的尊重、信任和認同。
面對“00後給教材挑錯”,出版社方面能夠做到從善如流,體現了良好的專業主義和職業倫理,這當然值得肯定。只不過,教材不僅具有知識傳授的功能,也具有塑造精神世界的功能。“00後給教材挑錯”是對教育出版從業者的提醒與鞭策,出版社方面要引以為鑑,對教材編寫多些尊重和敬畏,以更加審慎細緻、精益求精的姿態,做好本職工作。 □ 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