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個小學生,眼下在讀六年級,我們且叫他小胖吧。
小胖每天放學,不是去補習班,也不是去運動場,而是飛奔回自家的廚房。等到爸媽下班回家,小胖已經準備好了一桌好看又好吃的晚餐。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情景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小胖從三年級萌發對廚藝的巨大興趣之後,就保持著放學回家先做飯的習慣。
照理說,小胖爸媽應該感到欣慰、自豪,因為自己的孩子孝順又勤勞。
但是,孩子放學回家做家務,在今天關於“好孩子”的考評體系中是未被納入的。相反,小胖的媽媽還很憂慮,因為小胖的學習成績。
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小胖數學只考了1分。小胖不只是數學差,其他學科成績也很差。從三年級開始,小胖的考試成績就一直穩居全班倒數第一。
三年來,小胖的母親四處尋求幫助。在全部嘗試無效之後,小胖的父母終於將目光轉向了兒童醫院。經過醫生診斷,小胖在學習上確實有注意力缺陷。
故事說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在醫生的提醒和班主任的籌劃下,小胖所在的班級專門為小胖組織了一次展示廚藝的班會。
平時被人輕視的小胖,展示了令同學們刮目相看的手藝,很多同學當即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藉助這樣一次班會,小胖收穫了極大的自信。有了自信,小胖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對很多自卑的孩子來說,他們缺少的正是一個建立自信的起點。很顯然,小胖不可能在學業上找到這樣的自信起點。而他對廚藝的迷戀,既可能是興趣使然,也可能是在逃避現實。
醫生、老師和父母,實際上做了一件事,即把小胖在廚藝領域的自信騰挪到學習領域,讓小胖收穫同學的認可、認同。
學校裡的學習,其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的行為,同學們認可小胖,願意幫助小胖,不隨意嘲諷小胖,這就是小胖有所進步的根本所在。
對小胖所在的班級來說,為小胖舉辦一次班會,讓其他同學重新整理對這個“學渣”的認識,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教育。
其他同學會意識到,對人的判斷不可使用單一標準。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我並不能預計小胖今後的人生將何去何從,但從我的經驗出發,覺得他父母學歷不高,經濟能力有限,對他可能反而是一樁好事。
假如小胖的父母出身於名校,又戴著完美主義的面具,那麼小胖的廚師夢大概會被強行丟棄,各種高價的補習班還將相繼撲面而來。
所以,父母願意認可醫生的診斷,願意承認自己孩子是個“學渣”,願意支援孩子從事普通的職業,這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在此基礎上,如果小胖所在的班級、學校能夠不完全以學業競爭為目標,給小胖這樣的“學渣”更多的自我發展空間,那麼這樣的班級、這樣的學校則有可能創造奇蹟。
對父母來說,接納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優秀,這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
對於那些畢業於名校,手握重權或重金的父母,接納自己的孩子是“學渣”,更是一種極為寶貴的品質。
作者:尼德羅,來源:《讀者》雜誌2020年第2期,原標題《承認孩子是“學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