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帶微笑,戴著眼鏡,衣著得體,腳上的皮鞋擦得發亮。看到祖興毅的第一眼,記者不太相信眼前這位儒雅的主管就是跟隨富士康開疆闢土、征戰四方的一員猛將。
龍華、捷克、觀瀾、成都、巴西,十二年時間,他的腳步遍及國內外多個廠區。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微笑面對;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屢建奇功。他曾否定過大客戶的設計方案,客戶卻對他非常滿意。
這是怎樣的一位奇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富士康30週年“風雲人物”——iDSBG事業群生產經理祖興毅的傳奇故事。
實習結束留產線
2006年7月,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過程控制專業的重慶小夥祖興毅來到深圳,以新幹班(菁幹班前身)成員的身份入職龍華富士康。
經過入職培訓後,他被分配到生產一線實習。
剛到產線的時候,祖興毅既要適應與校園完全不同的環境,又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生產知識,整個人就像一根弦,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
好在,天性積極樂觀的他能夠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工作上遇到困難,就去請教產線的線長、組長。對勤學好問、逢人笑臉相迎的祖興毅,這些線組長都照顧有加,耐心地給他指導。
因此,在許多新幹班員工對必須到產線實習、和普工從事相同的工作而有所抱怨時,祖興毅卻一有時間就跑到組裝、主機板、包裝等工站,找老員工瞭解產線生產流程及相關技術,實習生活每天都過得忙碌而充實。
六個月的產線歷練轉瞬即逝,實習期結束後,許多新幹班員工都選擇離開產線,申請到品保、市場、研發等部門。
祖興毅出人意料地選擇留在製造部,繼續待在別人都避之不及、相比其他部門來說艱苦許多的產線。
正式成為產線一員的祖興毅每天穿著靜電衣,在車間裡忙前忙後。每次經過品保、行政等部門的辦公室,看著那些在舒適的辦公環境裡工作的新幹班同事,祖興毅心裡曾有過小小的失落,他曾懷疑自己是否做出了了錯誤的選擇。
但轉念一想,平靜的湖面哪能鍛煉出優秀的水手,選擇了,就不要後悔。
在生產一線歷練了一年多後,祖興毅從一名青澀的新幹班員工,成長為一位“老員工”,他先後見證了兩款產品的匯入,無論是設計試做,還是爬坡量產,他都全程參與。
越努力越幸運。祖興毅的進步和成長,讓主管們記住了這個勤奮上進的小夥子,並在2007年10月對他委以重任——讓他作為團隊成員赴捷克工廠支援,幫助捷克工廠提高一款新產品的生產效率。
支援捷克成標杆
一到捷克,來不及欣賞當地的美麗風光、體驗歐洲的風土人情,祖興毅和同事們便一頭扎進產線,尋找生產效率無法提升的關鍵因素。
捷克廠生產線上的機臺、投入的物料、產品的製程與其他園區的產線一樣,那為什麼生產效率卻只有81.51%呢?
原來,捷克的本土員工不習慣加班,流動性較高;雪上加霜的是,產線上大多都是入職沒多久的新員工,而有經驗的老員工人數較少,這就造成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雙低的現象。
為了處理捷克廠生產出來的成堆不良品,在完成各自手裡的工作後,祖興毅和團隊成員都要到車間扮演維修工人的角色,加班加點地修復不良品;到了下班時間,負責出貨的叉車司機準時下班,遇到需要晚上出貨的時候,祖興毅他們又要充當叉車司機,緊趕慢趕地協助出貨。
“當時每個人都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祖興毅說,就連在中國大年三十的晚上,出差捷克的團隊也是在完成當天的不良品修復和產品出貨等工作後,才安心回到住處,煮水餃、看春晚,總算有點過年的氣氛。
在祖興毅和支援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僅僅半年時間,捷克工廠生產線在質量控制、員工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產效率從81.51%提升到92.84%,達成客戶出貨需求。
支援團隊在捷克的優秀表現,得到了時任DSD事業處主管黃髮財協理的高度讚揚。在之後的每一屆菁幹班見面會上,黃協理都用支援捷克團隊踏實肯幹的事例,來勉勵剛參加工作的菁幹班員工。
調任觀瀾傳佳話
不論對公司還是對祖興毅來說,2009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當年6月,後來風靡全球的B產品訂單被祖興毅所在事業群接下。
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款產品是“雞肋”,對它很不看好;加之這是新產品,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流程可以借鑑,需要從零開始起步,壓力很大。
就在一些主管猶豫不決時,事業群蔣俊憲副總親自找到祖興毅,希望他能擔綱這款產品的生產。“我喜歡挑戰。”對於祖興毅來說,挑戰就是機會。於是他欣然從龍華調到觀瀾,擔任第一代B產品的生產課長。
新產品的生產,比祖興毅預想的還要困難。“從架線到試生產到產量爬坡,都沒有輕鬆過。”回憶那段時光,祖興毅很是感慨。
接到任務後,他按照以往生產經驗,定策略、建組織、布人力、置系統。然而,沒有流程、人力緊缺,讓每項工作都變得棘手。
祖興毅想辦法從手機生產線找靈感,他覺得有些東西可以運用於B產品的生產,就從手機生產線上借調一些熟悉流程的幹部和員工,歷時76天建好8條產線,開始試生產。這段試產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基層管理幹部,為以後的產能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產品試產之初,UPH(每小時生產量)和良率一直達不到要求:UPH不足60臺,良率不到50%。祖興毅帶領團隊,從投機工站開始,逐一排查、測試、比對,終於發現測試工站由於機臺軌道偏位,造成0.1mm的差異產生。
找出原因後,祖興毅馬上聯絡客戶與供應商,以最快的速度對機臺軌道進行除錯、維修。祖興毅帶領團隊一絲不苟地克服一個個瓶頸,一個多月後,產線UPH提升到135臺,良率提高到92%。
“那段時間已經沒有時間概念了,一心只想早點達標。”彼時,會議桌成了祖興毅他們的餐桌,他經常一邊吃飯一邊和團隊成員檢討工作,通宵達旦也是常有的事。
為此,祖興毅專門在觀瀾園區宿舍申請了幾個床位,供那些經常義務加班太晚而無法回家的員工使用,其中也有他的一個鋪位。
“他簡直是個超人。”跟隨祖興毅11年的下屬李成亮說,那時的祖興毅像打過雞血,頭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一早又精神抖擻、滿面笑容地帶領部下攻艱克難,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都幹勁十足。
再回龍華破記錄
B產品成功量產後,祖興毅獲得了一個“XYZ”的外號,客戶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找的人就是“XYZ”(“XYZ”是祖興毅英文名字XingYiZu的縮寫)。然而,“不打不相識”,他和客戶之間曾有過好幾次“摩擦”。
當時,客戶設計的一款治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損壞率達30%,這個結果遠遠超出當初的設計標準。
祖興毅知道情況後,連續幾天到產線觀察作業過程,並找到了問題發生的原因:該治具在每次拆裝時,會造成夾具測試埠碰撞。但他沒有立馬找客戶理論,而是先提出解決方案:將該治具中的三個部分合而為一併變更卡槽方向。
改良後的治具經內部驗證,既能達到測試要求,又減少了員工的作業步驟和連線埠的更換頻率,但這意味著要推翻客戶最初的設計方案,馬上遭到了客戶代表MIKE的反對,他認為這是將生產過程的異常歸咎為客戶的設計。
溝通進入僵局,祖興毅選擇用事實說話。他將兩種方案做了現場演示,並將效果差異、新方案的初期投入及投資回收期進行了詳細說明。
面對事實,客戶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最終同意更改設計方案。經過這樣幾次“摩擦”後,客戶對祖興毅豎起了大拇指,MIKE和他也成了好朋友,並親切地稱他為XYZ。
隨著新產品實現穩定生產,大家以為可以鬆口氣時,馬上又面臨另外一個挑戰——由於觀瀾園區場地限制,產能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生產線要從觀瀾園區搬遷到龍華園區,搬遷過程要求零事故、零缺失,將產能損失降到最低。
時間緊、任務重,這個時候,祖興毅主動站出來,向主管立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軍令狀。
既要做到安全搬遷,又要儘快恢復正常產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達成目標,祖興毅多次親自押車,連貨車司機都感慨:跑了這麼多年運輸,還從沒見過親自跟車的主管。
祖興毅自己說:“在車上可以打會兒盹,休整一下。”然而,只要一到目的地,已經忙碌了十幾個小時的祖興毅又是滿臉笑容、意氣風發,指揮員工架設線體。
歷時20天,祖興毅帶領團隊提前將B產品生產線順利由觀瀾園區搬遷至龍華E3棟,線體也擴充了一倍。
“這在iDSBG是從來沒有過的記錄。”圓滿完成線體搬遷任務後,祖興毅得到了主管的高度評價,蔣俊憲副總對祖興毅也不吝讚美之詞。
拓疆成都謀改善
2010年,集團西進成都,祖興毅所在的事業群部分業務也要西遷。祖興毅沒有躺在成績單上睡大覺,主動申請到成都園區開疆拓土。
2010年9月,成都園區邊建設邊生產,環境非常艱苦、生活配套設施與龍華相比落差巨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吃飯找不到地,上廁所找不到坑”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這讓一些初到成都的員工打起了退堂鼓。
祖興毅努力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協調各方面資源,以改善條件、提升員工滿意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北區A08生產初期,由於一些基層員工吃不了苦,不想上班。
當時,作為生產主管的祖興毅沒有推卸責任,他親自與鬧情緒的員工進行長達數小時的溝通,解開了員工的心結,並一一答覆、落實了大家提出的訴求,員工都表示滿意,園區生產步入正軌。
2011年1月28日5時43分,第100萬臺B產品在成都園區問世。
“條件再艱苦,工作再棘手,他總是樂呵呵的。”與祖興毅共事12年的李振松告訴記者,即便是在大冬天啃冷盒飯,祖興毅還是跟大家開玩笑。
他這種樂觀的心態感染了很多人,大家將一切委屈拋諸腦後,一個個跟在祖興毅後面往前衝。
2011年5月,成都園區南區C11車間竣工,A08產線將搬至C11,已有搬遷經驗的祖興毅再次擔起重任。
當時北區和南區都屬於綜合保稅區,但兩區沒有連線通道,所有物資進出都需報關,這對生產線的搬遷帶來很大挑戰。
祖興毅多次協調事業群關務及中央關務各部門,海關終於對他們開了綠燈:流水線裝置在A08打包貼封條,運至南區待海關查驗後再開封使用,省去了進出報關等流程,保證了C11按時投產達效。
隨著D04、D02車間陸續竣工,祖興毅又帶領團隊在這些車間架線排產,最高峰時線體多達90餘條。
隨著B產品生產步入正軌,祖興毅又把目光瞄向UPH和良率。以往,量產機種150臺的UPH、98%的良率一直是大家公認的標準。
但祖興毅在攻讀MBA後,從一些現代管理案例中得到啟發,將產線UPH的新目標設定為165臺,良率目標定為98.5%。
“雖然看上去提升幅度不大,但我們花了大力氣。”祖興毅將產線工站所有動作進行分解、最佳化、合併,對存在報廢風險的工站進行研究,並在部門建立人為缺陷跟蹤問責辦法,使違章操作的發生率降到最低。
同時建立自檢、互檢和專檢制度,培養員工質量意識。經過一系列措施,產線UPH、良率分別提升至165臺、98.6%,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也獲得客戶的高度滿意,客訴案件由2011的18件下降到2件。
轉戰巴西克難關
2013年,iDSBG在巴西建廠,急需一位熟悉生產、有建廠經驗而且有全域性觀的主管來主導新廠的建設。
這些條件,彷彿是為祖興毅量身定做。得到上級主管的指示後,祖興毅再次背起行囊,踏上又一段未知的“旅程”。
到達巴西后,他一如既往、盡心盡力地投入到工作當中。由於有了捷克、成都廠區的建廠經驗,初期的各項工作在祖興毅的部署下按部就班。
看著從國內運至巴西的裝置一車車到貨,空蕩蕩的車間慢慢變得“飽滿”,工人們開始忙碌,祖興毅充滿血絲的雙眼終於露出了欣慰。
然而,上天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投產初期,各項來料問題與製程問題接踵而來。
某款元件是由成都園區組裝好再出貨至巴西進行下一步製程,巴西與國內有12小時時差,在當地白天發現的問題無法及時與國內廠區聯絡,祖興毅便將問題記錄下來,等到國內同事上班後再一一確認處理,就這樣,他在巴西堅守了一個又一個深夜。
其中,最讓祖興毅難忘的莫過於“測試不良”改善案。同一批元件,在成都園區可以正常進行下一步的組裝,但到了巴西之後,卻出現測試不良、組裝後壓合不嚴的問題,這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國內的同事聽說後也很吃驚,但卻愛莫能助。
不等不靠,祖興毅運用工業工程的相關手法來找原因,白天在現場做各種不良實驗,晚上與國內的同事溝通、交流,探討各種可能性,不斷修改試驗方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連續兩週的驗證後,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
這款元件介面的連線線在運至巴西后,由於氣候原因,起保護作用的托盤有輕微變形,擠壓上元件,造成連線線輕微翹起,員工在按作業指導書作業時未加處理,於是就出現測試不良、組裝後壓合不嚴的問題。
找到原因,問題就好解決。在對員工進行培訓並修改作業指導書之後,此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巴西廠區也按照計劃進度順利完成生產出貨,各項經營指標都讓上級主管讚賞。
在巴西的兩個月,註定讓祖興毅終身難忘。
勇徵新程再出發
2018年是集團工業網際網路元年,各事業群緊跟集團轉型步伐,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祖興毅也積極學習工業網際網路相關知識,運用大資料和智慧製造技術,實現降本增效。
在B產品的一個製程中,某顆物料價格高昂。但由於人員的操作方式不同,該物料的損耗量也不盡相同。
祖興毅運用工業網際網路思維,提出採集操作人員的資訊、結合環境影響因素,對製程環節進行大資料分析,再利用大資料進行人力排崗,從而減少這一物料報廢的新思路。
於是,他們對操作人員的性別、年齡、婚姻、血型等進行採集,對作業時間和作業空間進行分析,最終得出20至25歲未婚女性更適合這一崗位的結論,並將這一研究成果運用於生產。
2017年全年,該物料報廢率為0.042%,下降了30%,全年節約生產成本94.73萬元。
2018年6月18日,祖興毅所在部門啟動智慧生產線專案,該線的UPH、良率等重要資料可以現場抓取,並能預判後期生產效率。
祖興毅又被委以重任,負責智慧生產線專案CD專案的主導推動工作。
專案立項後,為了早日達產達效,祖興毅每天召開一次專案進度檢討,每週兩次與龍華連線交流,還不停地在現場、IT、採購、總務、廠務之間溝通協調,使得專案每天都有小變化,每週都有大進展。
“每天只要一見到祖興毅,我就有多遠躲多遠,不然晚上覺都睡不好。”說起專案推動的那段時間,IT部門的趙天林副理開玩笑地說。在祖興毅的不懈推動下,歷時40天,CD Smart Line從無到有,再一次見證了成都速度。
2018年6月8日,祖興毅憑藉優異的表現,獲得了“2018年富士康風雲人物”榮譽稱號,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親自為他頒發榮譽證書。手捧證書,祖興毅激動萬分:“過去12年只能代表以往,未來將繼續緊跟集團步伐,為公司竭盡全力。”(作者:易奇炎、李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