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活動,若能使參與者感到快樂與深度滿足感,就能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傾向性和主動選擇性,並給予其優先注意和積極探索。在這樣的活動中,參與者也常表現出不怕吃苦、主動參與、樂於付出等優良品質,有利於該活動持續深入地進行下去。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寓教於樂”是一大重要原則。對外漢語教學的閱讀課是使對外漢語教師和外國學員都感到苦惱的一門課程。閱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讀書,課程安排也總以學生閱讀、做題為主,教師引導、糾錯為輔,過程難免沉悶單一,學生極易厭煩和抗拒,因此與綜合課、口語課等課程相比,閱讀課常常成為缺勤率最高的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如何讓閱讀課快樂起來,是值得相關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堅持以下三原則,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育目的,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閱讀材料的時效性原則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學到想學的東西會讓學生產生巨大的滿足感。大部分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工作,他們迫切需要了解現在的中國,即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希望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對現在和將來的生活有用,所以閱讀內容一定要注重時效性,貼近時代,給他們最想知道、最有價值的材料,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我們現有的閱讀教材中常有向留學生介紹中國的婚喪風俗、節日慶典的,這些內容看起來能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但中國近年來的社會生活變化很大很快,課本中的內容早已過時,結果學生在閱讀課上讀到的,與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網路中接觸到的資訊相差甚遠,難免困惑,並會因覺得是無效閱讀而提不起興趣。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現在的閱讀教材都很注意內容的多樣性,天文地理、風景名勝、風土人情、科普常識、社會熱點……內容確實豐富了,但現在是資訊全球化時代,留學生大多是成年人,很多內容早已在自己國家用母語閱讀過,所以常識性的或者編譯過來的內容對他們而言也屬陳舊知識,也會降低閱讀興趣。因此,時效性不僅要立足中國,更要放眼世界。
無憂閱讀原則
漢語閱讀能力分初、中、高不同級別,對課堂上的某個級別的學習者而言,他所接觸到的閱讀材料是一個完整的、綜合的語言現象,一定會出現他沒碰到過、沒學到過的生詞、語法等,所以其實是要求他在漢語能力不太夠的情況下,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規定內容,並能準確理解閱讀材料,完成提問。這幾乎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基於母語閱讀習慣和無缺憾心理,留學生在閱讀時,常忍不住查字典,希望儘量準確地理解閱讀內容,結果卻可能因此耽誤了閱讀時間,完不成課堂任務;同時因擔心完不成任務,在閱讀時倍感壓力,久而久之積累太多負能量,對閱讀和閱讀課產生厭惡逃避心理,結果造成惡性迴圈。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為了加快速度會學著跳讀和略讀,即使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閱讀任務,每個問題也都答對了,也還是會對閱讀材料產生不確定感和無力感,快樂也是不完全的,更難產生完成學習任務後應該有的成就感,因此,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無憂閱讀”是教者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每堂課的時間都固定,所以限時是必須的,但教者應該能夠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對其進行科學分解,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而不是一味強調讀得快和答得對,這樣才能夠有效減輕閱讀者壓力和負擔,使學生嚐到學習的樂趣,上閱讀課才能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比如在教學安排上,可以採用“三遍閱讀法”。第一遍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快速瀏覽大致內容,請漢語水平好的學生做簡要概述,讓大家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產生學習慾望。第二遍在允許查字典的情況下讓學生細讀,自行回答課文問題,對外漢語教師再講解重點和難點,使大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第三遍再次快速閱讀,檢查自己的掌握情況,教師集中答疑,做到閱讀無死角,使每個學生讀得放心,讀得安心。
“無憂”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前提是不要讓閱讀變成壓力和負擔。
能力優先原則
現在網路很發達,工具書更是品種繁多,所以從根本上講,閱讀課上大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只要肯花時間,自己在家中也是可以完成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生不重視閱讀課,常常缺勤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者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能力的培養,給學生書本外的東西,“授之以漁”,切實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漢語閱讀技能很多,如劃分意群、根據詞語互釋或上下文線索猜詞、抓標誌詞……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這些技能時,最應避免散亂講解或者蜻蜓點水,造成學生只記住技能的名稱,卻沒有真正轉化成自己能力的局面。相反應該花大力氣對這些技能系統編排,並配備針對性強的、足夠數量的練習,反覆訓練,多方強化,直到他們確實能在自己的閱讀中應用自如,解決問題為止。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自己的進步中認可課堂,迴歸課堂,產生學習的滿足感和快樂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