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一座城市的街道名字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情況。
平遙古城,這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它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遍佈在古城兩側縱橫交錯的街道與巷道,俯瞰猶如龜背紋路,似星象羅列,它們長短不一、寬窄不等,大有大的名,小有小的號。
最近呀,有很多網友給小編留言說對古城裡街巷的名稱來歷很感興趣,希望小編能和他們講解一二。
確實,面對古城的各大街道名字的由來歷史,可能很多土生土長的平遙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今天小編就先摘幾個大家常問的或有趣的給大家說道說道。
【南大街】
談論平遙古城的街道小巷,怎能不先說說南大街。其實它的命名由來很簡單,是以城門南門(迎薰門)來命的名。南大街是平遙古城對稱式格局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南門(迎薰門)。它以古市樓貫穿南北,現在街道兩側完整地儲存了明清兩代傳統的商業店鋪,原汁原味,一派繁榮,所以也將其稱為“明清街”。
當年的南大街,是聲名顯赫的晉商的發祥地和聚集地之一,也一直都是平遙人引以為榮的象徵所在。時至今日,對於每位來平遙古城遊玩的遊客來說,南大街亦是必去之地,雖然那些店鋪的外牆已有些許陳舊,但依然向人們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賀蘭橋街】
在古城的東部,有一條以標誌性建築物——“賀蘭橋”命名的街巷,叫賀蘭橋街,它北起東大街,南接興盛街北口。
關於賀蘭橋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這裡曾堆滿垃圾,臭不可聞,各路行人都繞道而馳。某天,有位“賀蘭仙子”駕臨平遙,在他聽得百姓訴苦後,施展仙術,將此地方變為了一個“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遊玩觀光之處,讓百姓不再因為垃圾臭味苦不堪言。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賀蘭仙子,把水上的一座橋稱作“賀蘭橋”。
【書院街】
書院街也是因街東段路北舊時有其標誌性建築“西河書院”而得名。這條街以照壁南街南口為界,西南門頭街以西至武廟,習稱“書院門前”。王綬在《建立西河書院碑記》中記載“遂於治西南卜善地一區……南為大門”。
【馬圈巷】
馬圈巷位於衙門街西端路北,南起衙門街西端,北至西郭家巷,與石頭坡十字相交。巷之東側,古有衙署馬王廟((今廢)和稱作“馬號兒”的地段,慣稱“馬圈兒”。
【西湖景街】
西湖景街位於沙巷街南段路東,西起沙巷街,東接衙門街,長175 米,寬4 米。東高西低。街之東段,古有佛教“西方境”殿,內供“西方三聖”,宣揚“西方境地”。街以佛殿得名,訛傳為“西湖景”。
【雲路老街】
雲路老街位於文廟街西段路南,北起文廟街,西至依仁巷南口,長92 米,寬3 米,巷呈L形,因居於城牆上“雲路爭先坊”腳下,故稱雲路老街。
百米長街祥和迷人,是平遙古城觀賞夜景的絕妙地。夜晚降臨,迷人的燈光點綴在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上,或投射到木質的斗拱和彩繪間,構築成古城內一道最獨特而靚麗的風景。
【沙巷街】
位於西大街西段路南,北起西大街五道廟(今不存)前,南至上西門街。相傳在明代初年擴建城池之前,此地為護城沙河,明代建成街道以後,又常有淤積的泥沙,故稱沙巷。沙巷街是西半城貫通南北的主要通道。
【站馬道街】
此街道位於西大街西段路南,北起西大街集福寺前,南至上西門街,東與沙巷街平行,南端原有真武樓,面對上西門街路南之三大士殿。西大街為古城內的交通要道,站馬道街瀕臨西門,而且路面較寬,故常有馬匹車輛在此停站,因而稱之“站馬道”。
平遙古城街巷的名字來歷“五花八門”,有以行業、作坊命名的米糧市街、炭市巷草紙巷、衍紙巷、皮坊街,以水井命名的三眼井巷、大井巷、甜水巷,以寺觀命名的火神廟街、吉祥寺街、李能廟巷等等,這次在這就不和大家一一展開。
每一個街名、巷名,都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希望大家來到平遙古城,漫步在這些長長短短的巷子裡時,能夠找尋到那些被歲月塵封了的遺蹟,感受一段舊時光……
來源:小遊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