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朋友再一次踏上了去西藏的征途。
“你去過幾次西藏?”
“9次吧。”
“為什麼要一直去?”
“看到那樣的藍天、白雲、雪山,你會覺得你屬於這裡……”
或許,這就是西藏的魅力所在:眼睛上天堂,靈魂回故鄉。
當神秘的南迦巴瓦峰終於露出真容,當彩色的風馬旗映著藍天獵獵作響,當指間拂過大昭寺的經筒,當一步步走向心中的聖湖……你會知道,你來西藏的理由。
你,去過幾次西藏?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周國平說,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信神聖。西藏的山川湖泊,便是對“神聖”最好的註解。
藍天像是水洗過一樣純淨,湖泊像寶石一般色彩流轉,雪山如神祇一樣威嚴雋永……曠遠的,寂靜的,永恆的,不雜染一絲塵埃……站在那裡,萬古俱寂,自然的能量灌注胸膛,好像有一束光照到了靈魂的深處,世俗的偽裝、計較紛紛瓦解,只剩下一身聖潔,與天地融為一體。
所以人們稱那些山為“神山”,稱那些湖為“聖湖”,都是不容褻瀆的所在;所以人們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地轉山、轉湖,尋求著此生的救贖。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去看看傳說中的岡仁波齊——這座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西藏的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就像一座巍峨的金字塔屹立在西藏阿里的高原之上,山峰上的積雪在陽光下幻化出金色的、紅色的光澤,似有神靈庇佑。
每一年,來這裡轉山、朝聖的人都絡繹不絕。據說,轉此山一圈,便可洗盡一生的罪孽。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還有神秘的南迦巴瓦,終年雲霧繚繞,似是籠著一層面紗,因而被人們稱作“羞女峰”。當地人相傳是天上的眾神在這山上聚會、煨桑,那雲霧便是他們燃起的桑煙。
站在山下,腳下綠野綿延,舉目雲山霧海,渾然忘機;若得見南迦巴瓦真容,真是極大的幸運了。
沒有人不知道8848,那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與不可登的神山不同,它是無數登山者與探險家的終極夢想。“因為山在那裡”,哪怕與死神對峙,也有數不清的人前赴後繼。
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能到達的離珠峰最近的地方,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待山風將重重雲霧吹散,珠穆朗瑪峰終於露出自己的容顏,那一刻,就夠了:那是世界的極點。
西藏的湖與山,總是相毗連,似是相依偎的神仙伴侶。在藏語中,“錯”即是湖的意思。走吧走吧,“一錯再錯”,只是一抹藍,就已讓人心醉。
在岡仁波齊之南,是聖湖之母“瑪旁雍錯”,也是藏民眼中最聖潔的湖。
傳說,湖中的聖水可以洗淨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因此每年夏秋時,都有許多信眾來此“朝聖”,而有幸喝過湖水的人會告訴你,那水“很甜”。
“納木措湖等了我多少年,我便等了你多少年。”倉央嘉措把深情賦予了納木錯,納木錯也不曾辜負這深情。傳說中,納木錯是天帝之女,與念青唐古拉山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遠遠望去,湖泊映著雪山,雪山護著湖泊,好像時間從未老去。
到了西藏你會知道,天地自然才是最大的神祇。天地為鏡,靈魂的每一寸塵埃都纖毫畢現;山湖慈悲,滌淨人一生的罪孽。
人類原是如此渺小,好像回到了母親的懷中,無所遁藏……一切都遠去了,真實的自己卻親近了……
圖 | 史牧雲
有人說西藏是一種癮,沒去過的人念念不忘,去過一次的人,便一生都在朝聖的路上;也有人說西藏是一味藥,焦慮的人在這裡找到了平靜,迷茫的人在這裡找到了方向。你,會因何去西藏?
西藏,是一個關於信仰的地方。
無論何時,在318川藏路,在大昭寺門前,你都會看到朝聖的人們……他們雙手合十,全身匍匐於地,滿臉虔誠,口中喃喃有詞。然後起身,移動與身體等長的距離,再次長跪,週而復始……
朝聖的人中,有男子,有女人,有耄耋的老人,也有垂髫的孩童……他們有的從很遠的地方趕來,從家門口開始朝拜,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要歷經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抵達拉薩的土地。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看到他們,內心仍會受到極大的震動:當你虔誠相信的時候,便有所敬畏,卻也無所畏懼。
四面八方的信眾走向的終點,是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的中心,寺中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的等身像,因此成為朝聖者心中最神聖的廟宇。寺前終日香火繚繞,萬盞酥油燈永恆不滅。即使到夜晚,仍有信眾在寺前長跪祈禱,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見證著每一個人的虔誠。
在西藏民間,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著名的八廓街即是圍繞大昭寺而建。每一日,環繞大昭寺的三條轉經路上,搖著經筒的藏民都絡繹不絕,他們不疾不徐地走著,不知已走過多少輪迴。
圖 | 史牧雲
大昭寺向西不遠,便可見到一座紅白相間的高原神殿,屹立在紅山之上,那是布達拉宮。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布達拉宮,歷經1300多年輾轉重修,才有了今時模樣。
13層宮殿,999間廟宇,從山腳到山頂,鋪陳出磅礴的氣勢來。似是一座永恆神邸,等待著人們步步走近,步步登攀。
圖 | 史牧雲
信仰是什麼?周國平曾在《各自的朝聖路》中說: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東西必是一種內在的覺醒,是靈魂對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對最高精神價值的追尋和領悟。
在西藏,大大小小的寺廟有1700多個,它們都是收容信仰的地方,就像是燈塔一般,不僅為朝拜者,也為迷途的人們指引著前行的方向。
圖 | 史牧雲
踏遍萬水千山,我們不過是想要找回生命的節奏。
平日的生活太匆匆,我們忙著安置自己的身體,忙著鞏固與這個世界的單薄的物質關聯,卻忽視了內在心靈的節奏,而讓自己陷入了焦慮與惶然之中。
西藏,或許是一個答案,一劑解藥。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那節奏,是與自然的同頻。
是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屈原的“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亦是蘇軾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西藏在那裡,每一座山,每一個湖,每一座廟宇,都期待著與虔誠的靈魂相遇。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那節奏,是為信仰的共振。
信仰未必是宗教,而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因為相信神聖,相信有超越生命的永恆性的存在,我們心中才有慈悲,才有敬畏,才有高於物質的追求,才有超越生命有限的可能。
西藏的朝聖路上迴圈不息地上演著關於信仰的劇目,他們用一種堅韌的儀式來表達自己,讓同行的觀者也看到神性的光芒。
圖 | 卡瓦格博@journeys_
那節奏,也是關於內在的幸福。
在大昭寺前的廣場,在不知名的牆角或樓頂,你總會看到許多藏民安靜地走著,或者安詳地坐著,沐浴著清澈的陽光,臉上是發自內心的微笑。
那一刻突然領悟,或許幸福,只來自內心的安詳,並不需要華麗的服飾與山珍海味的裝裱。
捧一杯甜茶,與藏民一起坐在陽光裡,聽著遠遠近近的誦經聲,嗅著空氣裡縈繞不去的酥油味,不憂過去,不慮將來,這一刻,真好。
圖1 | 史牧雲
圖2 | 卡瓦格博@journeys_
也有人說西藏已經不是以前的西藏,有人說高原的淨地已經被汙染。重要的是,你還相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只要雪山在那裡,只要聖湖在那裡,只要有人相信,在西藏燃燒著的那一團火焰就永不會熄滅。而我們也會一次一次地,想去西藏。
選自:誰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