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神山那天撿的石頭,神似岡仁波齊
“為什麼去阿里?
因為岡仁波齊在那裡”
前記:
這是我第二次來塔欽,第二次挑戰岡仁波齊轉山。
第一次來岡仁波齊,是去年國慶。
以為自己參加過“行走的力量”,走過山南庫拉崗日,也和隊友在風雪中轉完過青海境內的神山阿尼瑪卿,也跑到川西完成過長坪溝到畢棚溝的穿越。
剛開始,對於岡仁波齊神山,我是有信心的。
事實證明,轉山也許也是講緣分的。
去年的轉山,以失敗告終,我甚至都沒有走到止熱寺,連夜打救援電話,緊急下撤。
到塔欽唯一的醫院吸高氧、打點滴。
在那之後,岡仁波齊轉山成了我心裡的遺憾和不甘。
二轉岡仁波齊
輕裝上陣是王道
今年,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就是和孩子們一起成立工作室(詳見:離開城市的一個月,我在青海藏區做了些什麼?),分享藏地好物、傳播藏文化,希望透過我們小小的力量,助力鄉村的振興。
在做完這個決定之後,我決定再去一次岡仁波齊。
我要從曾經失敗的地方爬起來。
因為在黃南住了一個月,身體已經適應了高原的氣候,到達塔欽的過程中,沒有絲毫的高反跡象。
出發前一晚,我們去塔欽鎮上的藏餐館,喝了一壺酥油茶,吃了炒藏面和咖哩飯,早早回去躺下。
/高原必備:酥油茶
我們還是計劃兩天轉完,第一天走到止熱寺,第二天一早起來翻卓瑪拉山的埡口,預計晚上7點左右回到塔欽。
岡仁波齊的轉山線路應該是我去過的地方最為成熟的,所以建議大家輕裝即可。
我們兩個人,只背了一個小包,裡面裝上水、一點點零食、簡易的洗漱套裝,各自拿了一根登山杖,早上8點就出發了。
/早上8點的塔欽小鎮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1.關於登山杖:一定根據個人習慣去選擇單杖還是雙杖,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建議,一切選擇的基礎都是:自己舒服就好。
2.關於食物:不用擔心自己餓死!一定輕裝!當你走起來,根本顧不上吃!而且轉山路上有補給點,正常情況下,早上出發,一般下午1-2點可以到達補給點,有炒菜(稍微慢一些),也有泡麵,吃完繼續往前走,大概5-6點就可以到達止熱寺的補給點休息。
3.關於住宿:止熱寺有很多客棧和旅館,只能供休息一晚,不要糾結住宿條件。有大通鋪,60-80/晚/床位,也有單間100-120/床位。晚上很暖和,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嚴重的潔癖患者,建議不要帶上睡袋給自己增加負擔。
/岡仁波齊轉山全地圖
從售票口到經幡廣場大約7公里,可以選擇坐車,也可以直接走。
為了有一個完整的轉山旅程,我們當然選擇走。
在經幡廣場這個地方,可以掛上自己的經幡,寫上自己、家人、朋友的名字,也可以寫上自己的祝福。
去年我在這裡寫上了孩子們的名字,祈求他們高考順利,很幸運,今年都考上了大學,成了一名大學生。
所以,我這次來神山,一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二是為了還願。
“扎西德勒”
聽得見回應的祝福
從神山入口處,我們就看到了很多的藏族人在朝拜,三步一叩首。
/神山入口處不遠,朝拜的藏族人
我們從他們身邊路過的時候,說了一句“扎西德勒”,他們也給我們回應了一句“扎西德勒”。
早晨的神山腳下,雲不高,好像再往前走,你就能走進雲層裡,成為天空的一部分。
/神山清晨
不知道為什麼,今年轉山的藏族人特別多,一路上,我們看到很多人在朝拜,而我們每給他們說一次“扎西德勒”,他們就會回應一句。
他們也會主動給周圍的人送上祝福“扎西德勒”。
於是,我在岡仁波齊轉山,收穫了數百句“扎西德勒”。
那種感覺,讓你覺得特別溫暖。
/我們在路上遇到的一家四口,兩個小孩子特別小卻特別棒
岡仁波齊轉山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冷、苦、累。
我們的初心,原本是給他們加油,但到頭來,成了他們也在給我們加油。要知道,徒步和朝拜是兩個不同量級的。
/朝聖者畫出的印
不管去過藏區,還是沒去過藏區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扎西德勒”這句話。
扎西德勒四個字之中“扎”指的是美好、光明、圓滿、吉利等意思;
“西”指的是美好的結果、妙善的結果、良好的結果、和諧祥和、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夢想等意思;
“德”指的是無病、無災、無戰爭、無錯亂、安詳、正能量、平和、快樂、喜悅、偉大等意思;
“勒”指的是無垢、美麗、圓滿善意、願望如意、利益和好處的意思。
這是在任何藏區都可以通用的一句話,只是,當我置身神山腳下,身體經受極端考驗的時候,我似乎覺得,神山是可以聽得到你的。
你對別人表達的善意,都可以在這裡得到回應。
“我們不能兩次都在這裡失敗”
翻越卓瑪拉埡口
第一天下午,我們在補給點吃完泡麵,看著天氣預報顯示,大概下午5點左右的雨,我們趕緊出發,爭取在傍晚之前到達止熱寺。
速度比之前快一些,但還是沒跑過雨。
走到一半,就已經開始飄雨夾雪。
那會兒路上的人也非常少,我們只能走走停停,期望能找到通行的人,以免走錯路。
我們跟上幾個覺姆,終於趕在5點多到達補給點。
隨後,天空就開始下起了冰雹。
“噼裡啪啦”地打在集裝房的鐵皮上,聲音顯得愈發大。
不由得擔心明天的天氣,因為來阿里之前,我們還轉了一座藏區的神山,也是被公認最難轉的神山—尕朵覺沃,當時誤入內轉道,天氣急轉,我們就迎著冰雹和風雨,趟著冰冷的河水,走出了山。
從那之後,再也不敢小覷高原上天氣的變化莫測。
我們坐在補給點的火爐邊,一直在重新整理最新的天氣預報,但是都顯示“陣雨”。
因為尕朵覺沃的“陰影”,讓我開始打退堂鼓。
深夜,見我還在刷天氣預報,志忠說“不管明天多大風雪,都轉,我們不能在一個地方失敗兩次”。
也是,我這次來,不就是想從失敗的地方爬起來嗎?怎麼可以又失敗一次呢?
我們決定第二天早早地起來,趕在陣雨之前翻過埡口。
你知道什麼是自我嗎?
是你戰勝內心的懼怕
第二天一早,我們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出發,聽到門外有人路過的聲音,趕緊加快手裡的動作,希望跟他們一起。
出門的時候,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冷,但冷空氣似乎能從任何地方進入你的鼻腔,凍得生疼。
走在我們前面的是兩個覺姆,我們緊緊地跟著她們。
/早7點,打著手電前進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跟在後面,全是藏族人,我們倆體能沒有人家好,自然被慢慢甩在後面。
/體能巨好的藏族人
我之前在網上看攻略,有人說,如果第一天體力還可以的話,可以住在小天葬臺的補給點,也就是離埡口最近的一個補給點,這樣的話,可以把最好的體力都留在翻埡口上。
可惜我看到這個資訊的時候,已經在止熱寺住下了。
志忠說,“不要管別人怎麼走,你就想,這麼多人能翻過去,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對,為什麼別人都可以,而你不能?
今年轉山,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低頭看路。等到累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再抬頭看,不是看周圍的風景,而是看我前面的人。
他可以,我也行。
/翻埡口的上緩坡
曾經看過一段話,“自我”是一種虛構,你看不見摸不著,它需要不斷和外界的事物碰撞,才能反彈出真實的模樣。
所以,人要把“自我”至於不同的環境下,或許惡劣、或許舒適,反映出來的不同面,組合而成,也許才是你的“自我”。
我在翻埡口的時候,無數次地在想,我在畏懼什麼?
是害怕5600米的埡口?
是害怕不知什麼時候來臨的暴風雪?
還是害怕自己的又一次失敗?
但實際上,你的頭腦裡出現各種念頭,而你暫時想不出來答案的時候,唯一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往前走。
/在埡口遇到的兩個正在烤火的老奶奶
不要想自己的所做作為有什麼意義,也不要強行去賦予意義。
看準路,一直往前走。
我想這就是轉山的魅力,當高反、寒冷、風雪、勞累一起像你撲湧而來,你只有不斷往前,才能走出頭頂的烏雲。
/翻過埡口,站在慈悲湖上方
翻過埡口的時候,內心已經沒有開心了。
因為你已經進入到自己的思想裡面,專注地看著腳下的路。
淋雨向前走
二十里的下山道
“上山容易下山難”
這句話用來形容岡仁波齊的轉山道,尤為貼切。
剛過埡口,前面就開始下雪,風雪迎面而來,路上全是冰碴兒,一個不留神,就出溜出去了。
對於朝聖者來說,更是艱難,頭向下,腳朝上,用這樣的方式繼續三步一叩首。
往返藏區9年,不管是在青海熱貢,還是在西藏拉薩,每每看到朝聖者,除了敬佩,還有就是不解。
在很多人眼裡看來辛苦的事情,為什麼他們可以如此虔誠,不遠千里從自己的家鄉一步一步磕頭到這裡。
但又反過來想,我現在做的事情,也可能是在城市裡吹著空調,吃著火鍋的人不能理解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別人的理解,那我們內心的“自我”不就成了別人的“自我”了嗎?
/慈悲湖
從埡口到走出神山,一路上基本都在下雨、下雪。
只是這些風雪,一點都沒擋住朝聖者的步伐。
泥濘、沼澤、水坑,他們依然往裡撲。抬起頭來,一臉的水,再擦擦,然後繼續往前。
神山最後的禮物
彩虹
下山的路走了很久很久,我們帶了一把傘,僅僅夠擋住前面的風雪。
心裡想著,為什麼每次轉山都這麼苦?
又偷偷地期望著,一會兒能不能看到彩虹。
大抵是神山聽到了,當我們快要走出山的時候,我回頭想給神山最後拍一張照片,映入眼簾的,竟然是雨後的彩虹。
/臨近最後補給點的雨後彩虹
我尖叫著趕緊拿出手機來拍照。
竟然有點熱淚盈眶,我不知道是不是神山真的聽到了我的心願。
感動於自己竟然如此幸運。
也是走出山之後,才知道,那天是藏曆八月十八,觀世音加持日。
今年來阿里之前,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西藏了,走過唐蕃古道,走過阿里大環線,也即將走完山南地區。
只是當我看到彩虹的時候,我就知道,這不是最後一次。
後記:
藏區有四座神山:
岡仁波齊
阿尼瑪卿
尕朵覺沃
卡瓦博格
我計劃著在30歲之前完成四座神山轉山,至此,還剩一座卡瓦博格。
轉完山,人不會有太多的改變,不會大徹大悟,也不會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唯一的是教會你:低頭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