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萬中國人的“李嘉誠”夢
奈及利亞,最少有10萬中國人,人人都想著在這塊充滿機遇的非洲大陸,成為“非洲李嘉誠”。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中國人來這裡投資。最先吃螃蟹的人,來自中國南方一個書香世家——海寧查家。
1964年,一位叫做查濟民的香港商人,在香港遇到了奈及利亞政府派出的招商團。當時的奈及利亞剛剛擺脫了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沒幾年,正是百廢待興。招商團的人告訴查濟民:他們有幾十億英鎊的外匯,是世界第二大產棉國,奈及利亞的老百姓把布看得比錢還重要,有錢的話就屯布,一匹一匹,一大堆一大堆屯……
他一聽到這個訊息,當即決定要去奈及利亞看一看。
這位查濟民,在60年代就已經成為了香港紡織大王,擁有香港乃至東南亞最大的印染廠。他出自名門望族,論起來金庸(查良鏞)還要喊他一聲堂哥。
查濟民的奈及利亞之旅,成就了一段中非之間的傳奇。
他陸陸續續在奈及利亞開辦了18家工廠,包括非洲最大規模的紡織廠:佔地76畝,紡織機2235臺,招募員工6000多名,日產印染布600萬碼。這家工廠一直繁榮了20多年,這裡不僅薪資高,待遇好,而且出糧準時,還有不錯的上升渠道,當地人都以能夠進入中國工廠工作為榮。
而查濟民的身上,又多了一個“非洲紡織大王”的稱號。
除了查濟民,在奈及利亞還有三位成功的中國商人,他們在這裡“深挖洞,廣積糧”,數十年穩紮穩打,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被人合稱為奈及利亞“華人四大家族”,分別是“紡織大王”查濟民;董氏集團掌門人董瑞萼;“拖鞋大王”李關弟;華亨集團陳兆民。
有了這些前輩的開拓,為越來越多中國人來到奈及利亞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中國的國門開放促成了出國潮,許多被“四大家族”僱傭的中國員工,將他們的親朋好友帶到了奈及利亞。
80年代初奈及利亞的中國人只有5000人左右,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這個數字就暴增到了10萬,這還是保守估計,因為許多中國人在奈及利亞並沒有合法簽證,也有人說中國人已經達到了20萬之多,是非洲第二大的華人群體。
奈及利亞中國人群體的迅速壯大,除了中國人對財富追逐的熱情,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奈及利亞這個國家的崛起。
2、
從高峰到低谷
一個國家的彎路
奈及利亞,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是一個貧窮又落後的地方。的確,就在30年前,奈及利亞還被聯合國評為“全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奈及利亞靠舉債度日,欠了國外幾百億美元的外債,算下來每個奈及利亞人都欠了400美元。
但如今,奈及利亞已經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全球排名第25位。而且還擁有2.1億人口、非洲最多的石油資源,被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是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甚至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那麼奈及利亞是怎樣從極度的落後和貧困中崛起,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說來話長,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把奈及利亞61年的建國史簡單扼要地梳理一遍。
1960年,在全球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下,奈及利亞獲得了獨立。巧的是,他們的建國日和我們一樣,都是10月1日。
當時奈及利亞領導人們面對的,是一個人均GDP只有80美元,80%的國民靠農業為生,幾乎沒有工業基礎,經濟上嚴重依賴之前的殖民者英國,政治上雖然獨立,但是經濟上還沒有獲得獨立的國家。
在這樣的局面下,奈及利亞人接受了經濟學家的建議,走上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的道路。
“進口替代工業化”,簡單來說,就是先透過扶持和政策保護來鼓勵本國製造業,讓本國的產品逐步替代以往依賴進口的商品,漸漸壯大國內基礎製造業規模,使之脫離政府保護而具有獨當一面的市場競爭和生存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第一步,就是建工廠,而建工廠的第一步,就是招商引資。奈及利亞的招商團走訪了世界各地,向各國的商人們遞去邀請函,最終在中國香港,他們找到了願意去奈及利亞投資建廠的中國商人。
中國商人當時也是經過了多方的考慮。因為在奈及利亞“進口替代工業化”的政策下,對於外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高額的關稅,甚至香港的紡織品一度還被禁止出口到奈及利亞。想要賺奈及利亞的錢,唯一的辦法就是去那裡開工廠,不僅能夠免去高額的關稅,還可以享受各種政策優惠和補貼。
正因如此,華人“四大家族”紛紛來到奈及利亞開工廠、辦公司,憑藉著優惠政策站穩腳跟之後,投資範圍拓展到了方方面面,成為奈及利亞工業化中最重要的外國資本之一。
不中國商人的投資也具有侷限性,那就是幾乎全部都是技術含量很低的“廉價製造業”,奈及利亞本國的消費是有限的,這些產品也只能銷售到周邊的非洲國家,工人工資難以提高,賺錢的速度有點慢。於是奈及利亞人開始對自己地下豐富的石油資源打起了主意。
1971年,奈及利亞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並收回了許多由外資控制的石油資源,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了石油產業。
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奈及利亞靠賣石油著實發了一筆大財。到1974年,石油收入佔奈及利亞GDP的41%,佔國家出口總值的92.6%,這賺錢的速度顯然比廉價製造業快多了。有了這筆錢後,奈及利亞開始大力投資基建建設,修路、建港口,過了幾年快速發展的寬裕日子。
但是,過於依賴石油來賺錢,也給奈及利亞後來的經濟崩潰埋下了隱患。
首先,石油工業帶來的巨大財富,在分配上也出現了巨大的不公。除了投資到基建上的錢,大部分的錢都被少數人瓜分,並沒有能夠帶動全體奈及利亞人擺脫貧困。
其次,由於石油賺錢太容易,導致政府居然忽略了農業,過去靠出口農產品賺錢的奈及利亞,如今竟然還要進口農產品。大批農民湧入城鎮之後田園荒蕪,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和投資幾乎沒有。
於是,當油價和石油產量同時下跌的時候,奈及利亞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崩塌了。過去制定的各種宏偉計劃也因為沒錢而無限期擱置,失業人口暴增,物價上漲,政府靠舉債度日,奈及利亞的經濟發展從高峰直接跳水到低谷。
此時正值千禧年交替,奈及利亞人,帶著沉重的心情進入到了新世紀,幾十年來獨立富強的夢想,化作雲煙。數億人民嗷嗷待哺,那些曾經看好這裡並在此建廠投資的中國商人,也舉步維艱,萌生退意。奈及利亞,從“非洲巨人”變成了“非洲難民”。
這個時候,奈及利亞的“關鍵先生”又回來了。他帶著“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情懷,來拯救他搖搖欲墜的祖國。
3、
奈及利亞的“關鍵先生”
在奈及利亞的歷史上,沒有人比奧巴桑喬更受到尊重。他就是這個國家的“關鍵先生”。
奧巴桑喬,1937年出生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奈及利亞。20歲參軍,戎馬半生,曾帶領軍隊結束了內戰,確保了奈及利亞的統一。軍人出身的他曾經長期擔任政府的二號人物,參與制定了各種內政外交政策。1976年奈及利亞發生軍事政變,總統被殺,奧巴桑喬帶領軍隊鎮壓了叛亂,併成為過渡政府的領導人。3年後他“還政於民”,將權力移交給了文人政府,自己則回到家鄉開農場。
1999年,奈及利亞人將選票投給了奧巴桑喬,將他選為總統,希望他可以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
奧巴桑喬上臺後製定了新的經濟政策,他主要做了這幾件事:反腐;引入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強調經濟私有化和自由化;大力發展非石油產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奈及利亞的經濟開始恢復增長。從2003年到2014年,奈及利亞GDP年均增長率穩定在7%左右,超越南非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
奈及利亞有著豐富的資源,兩億的人口和青壯年人口紅利,只要不走彎路,發展起來是必然的。
一個兩億人的市場和改善的投資環境,也再度吸引了中國商人前來投資辦廠。
奈及利亞的工人並不是大家印象那樣自由散漫,他們儘管學習能力差一點,但只要薪水合適,工作態度是非常認真的。這一點來自中國溫州的鞋廠老闆章先生有著深切體會。
2004年奈及利亞政府釋出了“禁止進口商品名單”,包括男式皮鞋在內的41種商品禁止進入奈及利亞市場。
外貿做不成了,章先生於是把廠子開到了奈及利亞。來了之後,他發現奈及利亞的工人不僅薪資低,只相當於中國工人的六分之一,而且幹活認真,非常聽話,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假如公司要開除一個工人,他會立馬下跪求情。有一次因為一名當地工人有點“不聽話”,要被開除,十幾名工人一起向中國管理者下跪:“求求你不要開除他,他家裡還有4個孩子”。這樣的場景讓章先生至今難忘。
2004年,在奈及利亞最大的城市拉各斯,建起了一座專門給中國商人做生意的“龍城”。共有250-300家中國商家在這裡經營生意,年營業額在3億美元左右。
他們的生意,和奈及利亞這個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奈及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儘管中國商人在這裡也遇到了許多麻煩和問題,但願意來這裡淘金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在“一帶一路”的政策扶持下,中國商人“走出去”已是大勢所趨。
在這個非洲最大的經濟體,最具潛力的未來市場,10萬中國人,正在追逐自己的“非洲李嘉誠”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