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2021年7月在福州舉行,福建新聞廣播福建之聲推出百集系列報道《棟棟娜娜說文物》。綿延千年的歷史傳承,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英傑輩出的八閩名人。讓世界瞭解福建,讓福建走向世界!閩韻國潮,一起傾聽!
龍巖博物館館藏有一件精品——後唐天成銅鐘。後唐,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盛時疆域約為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陝西的大部等,並短期佔有四川。該銅鐘鑄於後唐天成二年,天成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這口銅鐘由沙縣的工匠用青銅鑄成,呈長鼓形,高78釐米,口徑44釐米,重一百五十斤。鐘口弧形五頂,弧頂正中鑄方形方孔獸頭提耳,為福建省罕見的精緻銅錫合金大銅鐘。
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進行了經濟改革,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周世宗還廢除了三萬零三百多所寺院,銷燬銅鐘、銅佛,將其用來鑄錢。所以,在我國北方,五代時期的銅鐘幾乎找不到。而南方,因戰爭較少,比較安定,所以,現在還儲存了一些五代十國時期的銅鐘。這口鐘鑄造精細,為研究我國後唐年間鑄銅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苦不堪言的佃戶
那麼這口沙縣鑄造的大鐘,為什麼會來到龍巖呢?這還要從明朝的一場農民起義說起。鄧茂七,江西南昌人,因為在家鄉殺人,所以逃亡到福建,成為沙縣二十四都黃竹坑(今屬三明梅列區)的佃農,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他被推舉擔任二十四部的總甲,率領本鄉民兵負責地方防務。
當時,沙縣佃戶逢年過節除田租之外,還要另送地主雞、鴨等物,俗稱“冬牲”。《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就有一段烏進孝到寧國府送年貨的情節,帳單讓人瞠目結舌,我們就列舉幾樣: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野雞野貓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柴炭三萬斤,銀二千五百兩。還包括像活鹿兩對,白兔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沙縣的冬牲當然沒這麼誇張,但也不是貧苦的佃農能負擔得起的,鄧茂七就聯絡眾佃農,拒送“冬牲”,殺死前來拘捕他的差役,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自號剷平王,擁眾起義。10天之內,起義軍人數發展到數萬之眾。起義軍佔領沙縣縣城,並向延平府,也就是今天的南平市進軍,在延平城外大敗明軍,之後一鼓作氣連破二十多縣。八閩為之震動,明朝政府派出近五萬大軍前往鎮壓。第二年,鄧茂七被明軍圍攻於延平城下,因內部叛變,兵敗中箭身亡。
起義過程中,義軍將領楊福率部攻打龍巖時,隨軍攜帶銅鐵用來製造箭頭,其中就有這口銅鐘。但起義軍沒有攻克龍巖,反而被明軍擊潰,這口銅鐘來不及熔化,得以倖存,後被明軍收繳,輾轉流傳,被龍巖博物館收藏。
監製:趙林、阮怡
編輯:孫世慶
播音:阮娜
微信製作:蒙瑤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