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繁華的蘇州也遭逢亂世,孤兒張文棣的生活比普通百姓更加艱辛。幸好一個外國教堂的牧師喜歡這個機靈的孩子,便把他收留在教堂裡打雜,張文棣也因此得到了教會的免費教育。
由於張文棣為人誠實,能吃苦耐勞,成年後得到別人的資助,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外貿公司,主要經營上流社會女子們喜愛的飾品和各種金銀玉器,翡翠買賣也是張文棣的外貿公司經營的其中一個專案。張文棣手中的翡翠大多出自緬甸老坑,也有不少精品。
一次,張文棣偶然得到了一塊上2000斤的翡翠原石。這塊翡翠裡透出許多粗細不一的綠絲,幾乎成平行排列,像飄渺的雲翳,投影在碧波之間,是翡翠中難得一見的“金絲種”。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最愛的翡翠西瓜和翡翠金瓜都是這樣的“金絲種”,但這塊翡翠不僅品相上乘,最為稀罕的是它的重量竟然超過2000斤(據說外層的沙皮黃皮克未剝掉時重達8千斤左右)。翡翠一般都雕琢成小巧的飾物,但張文棣認為這塊巨型翡翠絕不能浪費,一定要使它成為一件傳世佳品。
張文棣思考了幾天幾夜後,偶然想起幼年時自己常常在家鄉的報恩塔裡避風躲雨的情景。雖然那座報恩塔的形狀細節有些模糊,但作為孤兒的心酸滋味卻一直清晰的留在了記憶裡。因此,他決定用這塊2000斤的翡翠雕成一座佛塔,以示自己不忘一生中得到的恩情、不忘本心。張文棣想起上海有一座八面七層著名佛塔——龍華塔,於是,他拍下龍華塔的照片,將這塊巨型翡翠運往北京,找來150位工匠,緊鑼密鼓地開始把想法變成現實。
負責設計製作的150位工匠都曾經出身於清代宮廷造辦處,個個都是此中高手。自從滿清王朝覆滅以來,他們無事可做,心理早就憋得慌了。一見有事可做,每一位工匠都卯足了勁,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共襄這玉雕界的盛事。當時的技術遠遠不如現代先進,工匠們只能靠“水凳子”、“水砂子”這些傳統的工具來進行雕琢。這150位工匠不愧是玉雕工藝大師,他們夜以繼日,精心雕琢,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才雕琢出精美絕倫的寶塔,把一塊2000斤翡翠雕成了驚世國寶。
這座翡翠佛塔高127釐米,直徑33釐米,重34千克;佛塔底座仿照紫禁城太和殿的式樣,設計了三層臺階嵌在塔身周圍。塔前一座三疊牌樓的牌匾上有“人工第一”4個字,大氣豪邁;環環相扣的翡翠鎖鏈從塔尖往下鋪滿塔頂,每一層塔上的瓦片雕琢得精妙無比。整個翡翠塔呈現出莊嚴又不失華美的姿態,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真正堪稱驚世國寶!著名的禪學家、國學大師李兆民見到這座翡翠塔大為震撼,為此塔寫下滿是溢美之辭的文稿,長達8頁,稱之為“粹華塔”,呼之為“國寶”,並將翡翠塔與著名的和氏璧相提並論。
李兆民高度讚美說:“和氏璧價值連城,粹華塔盛稱國寶。前者以麗質誇,後者以絕技稱。玉不琢,不成器,古人以德比玉,以玉喻美,良有以也。”後來,一群來華的美國學者見到翡翠塔,簡直都懷疑這是人工雕琢的作品。大有“此物只應天上有”的感嘆。1939年,美國舊金山舉辦“世博會”,張文棣應邀帶翡翠塔前去參加展覽。那時的中國正處在抗戰烽煙中,張文棣發動僑胞捐贈美金25萬,在舊金山世博會建起了“中國村”,自豪地展出驚世國寶翡翠塔。
這次展出使翡翠塔再次引起轟動,參展各國和全世界的到訪者,紛紛讚歎5000年中華璀璨的藝術結晶,NBC電臺以中英文的形式向全美進行有關翡翠塔的廣播。隨著抗戰的進一步深入,張文棣無法回國,然而滯留美國期間,他仍然沒有忘記國內艱苦抗戰的同胞。為祈禱抗戰的勝利,張文棣將翡翠塔取名為“和平塔”,並帶著“和平塔”去美國各大博物館展出,所得的費用全部請人帶回國內支援抗戰,體現了一個流浪在外的赤子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
待到抗戰勝利,張文棣已是耄耋老翁,身體狀況使他長期臥床不起,再也沒有力氣回到自己的故鄉。臨終前,張文棣留下遺囑,願意把“和平塔”捐贈給美國任意一家博物館,條件是這座驚世國寶必須在該博物館永久展出。張文棣的家人根據他的遺囑,把“和平塔”連同其它附屬的翡翠製品捐贈給了美國奧克蘭縣博物館,驚世國寶從此流落海外。為了紀念張文棣,奧克蘭縣博物館將“和平塔”更名為“張文棣翡翠大寶塔”,陳列在館內終年供遊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