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京,中南海書房,正在進行的中美元首級會談末尾,年近八旬的毛主席,將早已準備好的兩百克茶葉當成國禮送給了美國總統尼克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尼克松對此有些不滿,心中覺得茶葉數量太少,頓時現場產生了一絲尷尬的氣氛。
為什麼毛主席要將似乎平平無奇的兩百克茶葉當成重禮送給尼克松呢?
面對尷尬的氛圍,中方人員又是如何巧妙進行化解的呢?要想理清這場外交事件,還要從那場中美世紀外交破冰開始說起。
一、 中蘇交惡 美蘇攻守異位 開啟中美外交和解契機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變化給了曾經冰凍的中美關係帶來了和解的契機。1969年,蘇聯悍然進攻我國珍寶島,遭遇我軍有力反擊,被迫撤退。
兩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大國徹底撕破臉面,中蘇關係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谷。
除了在珍寶島方向的攻勢外,蘇聯還在世界各地進行持續性戰略擴張:1970年興建古巴海軍基地、地對空導彈移往蘇伊士運河、插手敘利亞入侵約旦、1973年干預阿以戰爭。
在70年代的美蘇爭霸中,蘇聯主動進攻,美國則一度處於下風,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此時,中蘇兩國直接明面化的關係交惡,讓美國政治家們看到了從中漁利操作的重大戰略機遇。
早在1967年,尼克松就在媒體上說過,美國根本不能讓中國永久排除在國際大家庭之外,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聽任十億人口憤怒地在孤立狀況下生活。
而珍寶島戰役則進一步為聯中抗蘇的想法提供了現實依據。在尼克松眼中,世界正好比一張美蘇兩大陣營博弈的棋盤,這種兩極爭霸的棋局十分不穩定,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爆發核戰爭。
如果在兩極中引入第三方勢力,形成中、美、蘇三足鼎立的局面,讓一個10億人口、630萬軍隊的大國從亞洲方向壓縮蘇聯的戰略空間,那麼必將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三角格局,減輕美國的壓力。
而對中方來說,自中蘇關係破裂後,多年來屢屢遭受虎視眈眈的北方強敵威脅,此刻也急切希望引入一個第三方勢力來進行制約,保障自己的安全地位。
要知道,中美之間並無陸地接壤,而中蘇之間可是綿延上千裡的陸地邊境,遠交近攻的古老外交法則再一次發揮了作用。
於是,經過前期雙方多輪互相試探、接觸,幾經波折,終於確定在72年由尼克松訪華進行國事訪問。
按照一般外交慣例,兩國元首會面,往往要互贈國禮以示好意。前面開頭提到,尼克松對於中方的禮物略有一絲不滿,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美方為了這次禮物可謂頗費周折。
二、 尼克松的禮物準備——千里送"鵝毛" 禮重情意重
為了讓這場橫跨太平洋的世紀外交對話達到最完美的效果,增加中方對美方的好感,尼克松政府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和中國不同,美國的歷史十分短暫,沒有那麼多年代久遠的古董。於是,尼克松便敲定了一件現代工藝品——瓷塑天鵝作為國禮。在歐美文化中,天鵝具有非常美好的象徵,有代表純潔和祝福的意思,它象徵著美國希望帶給中國人民好運與幸福。
這件瓷塑天鵝,由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和鳥禽類瓷器燒製大師愛德華·馬歇爾·波姆匠心錘造,公鵝引頸振翅,母鵝曲頸梳理,塑造天鵝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景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眼望過去,一股安謐、祥和的優美意境便呈現在觀眾面前,可以堪稱是塑、雕、色完美結合的藝術佳作。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範圍內一共只有兩件瓷塑天鵝,因此非常珍貴。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件作品在搬運的過程中,翅膀上的羽毛不小心被折斷,只能用膠水粘上。
為了迎接這份禮物,周恩來總理代表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接受了這件禮品,尼克松詳細為中方人員介紹了這件禮物的製作過程,以及所寄託的種種美好願景,讓中方感受到了美方修復兩國關係的真摯誠意。
三、 周總理妙語化尷尬:4兩茶葉送出"半壁江山"
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並前往中南海書房,與毛主席進行會晤。臨行前,尼克松還些許疑慮此次會談是否會出現這樣的禮儀困境:對方站在高高的樓梯上迎接緩步上樓的尼克松。
但很快這個疑慮便被打消,尼克松被引入到一個擺滿了書籍、文稿的簡樸書房當中,毛主席在秘書的攙扶下站起,伸出手同尼克松足足握了一分鐘的手,中美兩國20多年的積怨,在這一刻彷彿煙消雲散。
在大約一個小時的會談中,雙方談及了共同的"老朋友蔣介石",還談到了蘇聯等一系列雙方關心的國際熱點問題。毛主席機智風趣的會談風格給了尼克松很深的印象。
"上次選舉時,我投了你一票。"毛主席爽朗的笑道,我喜歡右派,人家說你們共和黨是右派。
尼克松回答道,美國的左派只會誇誇其談,右派卻能實幹做事,至少目前是如此。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尼克松送出重禮,毛主席自然也不能讓客人空手而歸。在會談行將結束之時,毛主席拿出了200克"平平無奇"的茶葉贈送給尼克松,尼克松心生不解,為何送的數量如此之少?
在這尷尬的一瞬間,一旁的周恩來總理見狀便向總統笑著解釋道:"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
原來,這種茶葉來源於世界上僅存三棵的福建武夷山"大紅袍"母樹,因為數量稀少、採摘困難、味道醇厚而成為茶界的殿堂級珍品,一年所產的大紅袍茶葉連500克都不到,而毛主席這一次就直接送給了尼克松將近一半的數量,難道不是將整個中國頂級茶葉的"半壁江山"送了出去嗎?
說到這裡,尼克松馬上明白了這件禮物的珍貴,甚至為剛才的失禮而感到一絲歉意。
不過事實上,數量極其稀少並不是中方贈送這件禮物的最主要原因,送禮的訣竅並不單單在於禮物數量多少、價格高低,而是這件禮物在受禮人那裡是否有相關物質、精神方面的需求,禮物寄託了送禮人怎樣的寓意、含義。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的大國,什麼樣的稀奇寶物沒有呢?為何單單要送出武夷山大紅袍呢?
其實,這款武夷山大紅袍,和美利堅建國、中美早期交流還有一段十分深遠的淵源。
四、 武夷山大紅袍:中美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者
1773年,為抗議英國透過的茶稅法律,一夥打扮成印第安人的北美十三殖民地居民登上了停靠在波士頓港口上的英國商船,他們鑿開木箱,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裡,將由瓷器和漆器精裝密封的、價值18000英鎊的342箱茶葉倒入大西洋當中,成為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
而好巧不巧的是,根據《茶葉全書》等資料記載,"波士頓傾茶事件的"主角"其實就是武夷紅茶(據說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
沒想到,看似普通的武夷紅茶卻成為了美國人反抗英國獨立建國的見證者。
當美國建國後,武夷大紅袍又成為了早期溝通中美兩國交流的橋樑。1784年2月22日,"中國皇后號"載著一大批美國貨物駛向中國,經過6個多月的遠航抵達中國。
返航時購買了包括2460擔紅茶在內的大量貨物。曾主持皇后號下水的華盛頓希望看到:"這艘船前往各地,與中國結成新的紐帶。"
時過境遷,中美兩國關係幾經曲折,潮起潮落。在波士頓傾茶事件約200年後,茶葉又再一次成為了中美兩國外交關係癒合的一劑妙藥。
對於熟讀史書的毛主席來說,沒有什麼比這200克武夷山大紅袍更適合贈送給美國的國禮了。
有趣的是,毛主席意猶未盡,還揮毫潑墨,加送了尼克松三副條幅,字面分別是"老頭坐凳"、"嫦娥奔月"、"走馬觀花"。當時美方並未參透這三件書法的奧秘,但後來有人分析認為,毛澤東書贈尼克松條幅所隱喻的是中美關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五、 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大智慧: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
儘管這次禮物事件不過是一段小插曲而已,然而在連續幾天的會面會談當中,我們卻能夠處處多次看到類似這樣的外交智慧,毛、周老一輩革命家爐火純青的節奏把握以及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務實穩健的行事風格在整場訪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中美兩國在許多問題上還存在著一系列衝突、矛盾,例如臺灣問題、越南問題、日本駐軍問題、意識形態問題等,這些問題完全不是能夠在談判桌上就可以輕易談妥的。如何取捨這些燙手山芋成為與會雙方共同的難點。
毛主席、周總理充分繼承了千年來中國縱橫捭闔的戰略思想,並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著眼於尋找中美兩國共同的利益所在,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充分的合作,簡單說,就是先一起攜手共同對付眼前的大矛盾,而其他棘手的難點則進行擱置。
也因此,會談中,毛主席開門見山地對尼克松說到:"臺灣是小問題,世界是大問題。"
就在這樣務實的會談當中,雙方正式釋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上海公報。
中美先在公報中各自坦率表述存在的分歧,隨後闡釋了會談中達成的共識。美方首次聲明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以及一箇中國的原則。
同時公報中極其重要的一段在於:雙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這在當時與現在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尼克松的這次訪華,給他以及他的政府班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澤東是有遠見的、冷靜的革命領袖;周恩來是高傲、有魅力、幹練的行政主管······他們是古老中國經驗的精華,能夠分析何者為常經、何時應權變。"基辛格後來在其書中這樣評價這兩位偉人。
結語:
尼克松訪華,改變了當時世界的戰略格局。透過中美建交,美國完成了自己的戰略部署。而中國,也打破了外交僵局,一系列歐美國家紛紛同中國建交,我國外交出現了嶄新的局面。
1976年2月,毛澤東邀請因深陷水門醜聞而早已辭職的尼克松再度訪華。半年後,毛主席與世長辭。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透過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美兩國自此走上蜜月期,惠及中美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