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褶皺裡,坐落著這麼一個縣,叫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曾經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2021年9月底,2008年北京奧運會跳水冠軍何衝來到東鄉。站到過世界最高領獎臺的他,曾經也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小時候,一家五口人擠在10平方米的房子裡,沒有書桌,他趴在爸爸的小摩托車上寫作業。但憑藉對夢想的孜孜追求,他開啟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這一次,何衝與東鄉少年們共同度過了一天。這些少年中,有渴望成為女兵、保衛國家的荒山村女孩,有唱著“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的龍泉學校少年,也有已經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幫助家鄉發展的男孩。
他們的故事,像是命運之河中的某種映照和傳遞,讓人想起那句話:“去發光,而不只是被照亮。”
“我長大後想當女兵,保衛國家”
11歲的馬哈吉者是何衝在東鄉荒山村見到的一名女孩。她是家中老三,正讀4年級,還有2個已出嫁的姐姐和1個弟弟。
為了迎接奧運冠軍何衝的到來,馬哈吉者特意換上了一套粉色的衣服。瘦瘦的身子、黝黑的面板,掩蓋不住那雙滴溜溜的眼睛。
(葉丹豔 攝)
馬哈吉者的家有兩間房,內部除了一張炕、一個生火的爐子等生活必須品,沒有多餘的擺設,玻璃裂了幾道紋還沒換修,但打掃得很乾淨。
4張獎狀在土灰色的牆上顯得格外搶眼,這是她和弟弟的。在她看來,學習並不難。上個學期,馬哈吉者考了全班第二名。放學後,她除了幫家裡做家務,也很喜歡讀從學校借回來的童話書。
院子裡的20只山羊、10只綿羊,是馬哈吉者家重要的收入來源。
在她家牆壁上,貼著一張2020年初時制定的《一戶一策精準脫貧幫扶計劃》(2020年11月東鄉族自治縣實現脫貧摘帽後,不再更新上牆表),上面顯示:“我計劃今年增加養殖規模,養山羊30只,年底出欄20只,收入4000元。”“種植方面繼續種洋芋3畝,玉米2畝,部分自用預計收入3000元。”
何沖和馬哈吉者談起長大後想做什麼,這個瘦小的女孩有些羞澀地說:“想做女兵。”
何衝又問她為什麼有這個夢想,女孩閃爍著明亮的大眼睛說:“因為要保衛國家。”
不過,與馬哈吉者渴望當兵的夢想頗違和的是,這間她居住和學習的房間裡,沒有一張能好好寫字讀書的桌子。
平時馬哈吉者總是搬一張不太穩的椅子,放在炕邊,弓下身子、以炕為桌。坐下後,頭還會擋住光源。為了看清字,馬哈吉者只好把腦袋埋得很低。
在何衝探訪時,恰巧遇到國強公益基金會“心願100·夢想空間計劃”的工作人員也來了。他們為馬哈吉者搬來了一套嶄新學習裝置,並在現場組裝除錯,這是“心願100·夢想空間計劃”整套裝置的第一套樣品。
為了改善鄉村孩子的家庭學習環境,“心願100·夢想空間計劃”為他們打造了一套包含 “五個一”產品的“夢想空間”解決方案:
一套可以收納管理書籍文具,有學習空間歸屬感的實木學習桌椅;一盞保護孩子視力、輔助改善學習姿勢的充電學習燈;一個可語音互動解答問題,自帶流量可以與父母語音互動的智慧陪伴機器人;一本可以幫助孩子們瞭解中國、拓寬視野的課外書《這裡是中國2》。
馬哈吉者幸運成為“夢想空間”解決方案的第一位受益者,她興奮地坐在新書桌前寫起了作業。明亮的檯燈,讓馬哈吉者不再需要把頭埋到作業本里。
何衝彎下腰指了指桌上的《這裡是中國2》,對馬哈吉者說:“你的夢想不是要做一名女兵嗎?那你要更瞭解我們的祖國,哪裡需要你,我們就去那個地方好好保衛我們的祖國!”
在要離開馬哈吉者家時,小女孩主動拉了拉何衝,“哥哥,你是在哪裡呀?”,何衝答道,“我在北京”。
這個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女孩眼睛一亮:“以後我也想去北京!”
“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
“我是一個東鄉少年,出生在家鄉的大山,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
唱歌的,是東鄉縣龍泉學校的孩子們。儘管是周天,但知道奧運冠軍要來,校長還是召集了一批自願來學校的孩子。他們排成整齊的方隊,在操場上高唱《東鄉少年之歌》。
這所學校是國強公益基金會2018年援建的,有專門的圖書室和宿舍,目前約有1300名小學和初中學生在這裡上學。
除了唱歌,龍泉學校的孩子們還表演了武術、舞蹈等才藝。
龍泉學校的汪生術校長介紹,近幾年龍泉學校與西北師大的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等學院組成了聯合編隊。西北師大的藝術生來到龍泉學校開展興趣培育工作,龍泉學校的老師也會被派到西北師大交流學習。
奧運冠軍何衝的到來,讓這些孩子雀躍不已。一開始,他們還不太敢主動問問題,但沒一會兒的功夫,他們就把何衝團團圍在了中間,連汪校長要和何衝說話,都得和孩子們求情,“把你們的奧運冠軍‘借’我一會兒。”
被孩子們圍住的何衝,似乎不再是奧運冠軍的身份,而更像一個大哥哥,被弟弟妹妹們拉去參觀完教室,又參觀宿舍。
汪校長想讓何衝給孩子們講講運動員訓練時的辛苦,何衝摸了摸身邊孩子的頭,說:“我們都不苦。就像你們剛才唱的歌一樣,自己得有夢想,給自己立下一個小目標。其實學東西都不難,也都不苦,因為有很多目標支撐著你往前走。”
“我也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不要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只要自己努力就好了。只是我們出生在那個環境裡頭,我們無法去選擇,但是一旦有機會,我們要比別人更牛!”
說出這些話的何衝,並不是單純地為孩子們打勁,也揉雜了他自己的成長痕跡。
6歲以前的何衝,和外婆一起住在廣東吳川的農村,童年的時光對於他來說,純粹而美好。“夏天的時候,就喜歡拿個席子鋪在天台上,那才是真正能看到星星的地方。”
6歲那年,何沖和弟弟妹妹跟著父母來到湛江,一家五口住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裡。沒多久,何衝被選到跳水隊。“記憶中,我家一直很窮,窮到有時候需要去菜市場撿菜吃。”10歲那年,何衝在跳水隊轉正,拿到人生中第一份工資——925元。
他激動地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媽,我可以養家了。你可以大方地去買新鮮的菜吃,我可以照顧這個家了。”電話那頭,母親的聲音哽咽了。那天,何衝把工資卡寄給了父母。
就是這個懂事早熟的男孩,後來成為了奧運冠軍,他看見了更大的世界,也讓全世界看見了他。就像《東鄉少年之歌》裡唱的,“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
從“受助人”到“幫扶人”:
從大山走出的少年回到大山
96年出生的閔小偉,則是一位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東鄉男孩。
在這次的東鄉探訪之行中,他擔任了何衝的嚮導。作為國強公益基金會東鄉專案部的駐村幹部,閔小偉對每戶人家都很熟悉。當何沖和當地村民遇到語言溝通的問題時,小偉也總能第一時間充當“翻譯”。
但鮮為人知的是,小偉還有另一重身份:曾經,他也是國強公益基金會助學計劃的一名受助人。
2015年,小偉第一次參加高考,落榜,於是去西寧的牛肉麵館打了一個月工。從小沒做過重活的他第一次感到“社會真的苦”,那時老闆答應給他的工資是2000塊一個月,結果因為不小心弄壞了幾個碗碟,被老闆扣掉400塊,最後只拿了1600塊的工資回家。
回家後,小偉對父親說:“我想通了,我要復讀。”
於是,父親為他借了1400塊,加上他打工賺來的1600塊,湊夠3000塊,小偉就去臨夏的一所學校復讀了。紮實學完一年,2016年,小偉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學,成為東鄉縣龍泉鎮拱北灣村第一批本科生。
但讀大學,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2018年,閔小偉的弟弟也考上了大學,這對於本就貧寒的家庭來說,是雙倍的壓力。
不過就在家裡一籌莫展之時,國強公益基金會來到東鄉開展扶貧工作。扶貧中有一項內容就是針對像閔小偉這樣的貧困學子,每學年定向資助3000元資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燃眉之急解開了,閔小偉和弟弟得以安心地繼續求學。
2020年大學畢業後,閔小偉沒有去大城市闖蕩,他選擇回到家鄉,成為國強基金會東鄉專案部的駐村幹部之一,從“受助人”變為“幫扶人”。
在脫貧攻堅階段,他在荒山村協助政府人員幫貧困村民解讀補助政策、修繕危房、建立貧困檔案發放補助等;而在教育扶貧專案組的工作中,他則參與到“童心港灣”“心願100”等專案的建設中來,關愛留守兒童、幫助像他一樣的貧困學生在資助下完成學業。
有件事令小偉至今印象深刻,去年他走訪一戶人家,那個家庭的父親重男輕女,兒子讀書沒問題,但女兒小學快畢業了,便不打算讓她繼續唸書了。快出門時,那家小女孩衝上來緊緊抓住小偉的手,和他說:“哥哥,我想上學,你幫我和父親求個情吧!”
那個畫面像針一樣戳著小偉的心,一定要幫她成為小偉的一個念頭。後來,小偉聯絡了政府,在政府上門做了思想工作後,小女孩終於得到繼續求學的機會。
這樣樸素而真實的故事,其實一直在東鄉這個地方發生著。
在東鄉族自治縣荒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宗璽的記憶中,3、4年前的荒山村,沒有通路,也沒有通水,多數房屋都是危房;女孩們還可能面臨輟學和早早嫁人生子的命運,“一生就如此過去了”。
但幾年後的今天,一公里30萬的路鋪起來了,自來水通起來了,學校建起來了,危房也全部改造了……
去年11月,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實現脫貧摘帽,絕對貧困現象徹底消除。而在教育上,也有越來越多像小偉一樣的東鄉少年,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公益組織的幫扶,考上了大學,實現了“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的願望。
後記:
和奧運冠軍何衝一起走訪完東鄉,有種感動湧上心頭。這份感動,是一個關於傳遞的故事。
1987年,在廣東吳川的農村裡,一個叫何衝的男孩出生。命運沒有給他太多,但他終究跳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1996年,甘肅東鄉的小偉出生,高考失利時他差點失學、命運走向另一個版本,但關鍵時刻,他做出了復讀重考的選擇,成為家鄉第一批大學生,而後回報家鄉。
2010年,一個叫馬哈吉者的女孩出生,現在她依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她渴望有一天走出大山,成為女兵。
我希望小女孩的夢想可以實現。就像在她前面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也曾以相似的出身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披襟斬棘,一路去到了更遠的地方。如今,他們也沒有忘記曾經給過他們力量的人,又返身伸出了手,把力量傳遞下去。
你我都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但你我都是點點螢火匯成人間星河。
來源: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