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好。
今天的下飯推送,準備給大家介紹一種古怪又獨特的大鳥——叢塚雉。
來,讓我聽聽你念得對不對。
鳥類那麼多,它醜得出色
叢塚雉是全世界上萬種鳥類中,最古怪獨特的鳥類之一。
為啥這麼說呢?首先它的長相就醜出了特色(對不起)——又紅又禿的腦袋,搭配頸部鮮黃色的皺皮,再加上渾身黑漆漆的羽毛。絕了,真的。
叢塚雉
圖片來自:nsw
給叢塚雉命名的,是一位很勤勞但笨笨的鳥類學家John Latham,他曾誤以為叢塚雉是澳洲大陸上的禿鷲。
事實上,
叢塚雉和禿鷲沒有半毛錢關係,它所屬的塚雉科無法在天空翱翔,只能在地面吃吃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這是禿鷲
圖片來自:wiki
整個塚雉科的學名叫Megapodiidae,直譯過來意思是“巨大的腳”。這翻譯還挺貼合實際的——叢塚雉就總是喜歡用它的一雙大爪子在雜草落葉裡扒拉翻騰著找吃的。
愛好園藝的澳洲人民十分畏懼叢塚雉,因為自己精心打造的花園,經常被正在覓食的叢塚雉完全摧毀,園藝沒了,為了園藝花出去的錢也沒了。
叢塚雉:知道了,下次還敢
圖片來自:mdahlem.net
土堆當成大寶貝
醜,不能算是叢塚雉最大的特點。它們最大的特點,其實是撫育後代的習性,或者說是不撫育後代的奇怪行為。
為了孵蛋,多數小鳥會製作一個鳥巢,或者尋找一個樹洞、地洞什麼的,然後蹲坐其中用自己的體溫來溫暖鳥蛋。這屬於正常操作。
比較少見的白色叢塚雉,這就很美貌了
攝影:土澳生態君
叢塚雉就比較不一樣了——
它們會把蛋藏在土堆裡,依靠土堆中落葉和果實發酵而產生的熱量來孵蛋,自己則免除了孵蛋的苦差事。
聰明啊!!!
在繁殖季節,雄鳥會堆出一個巨大無比的土堆。這土堆起碼有1米多高,直徑可達6米長,有的土堆甚至比麵包車還要大。
建造土堆是一項大工程,為此雄鳥要花三個多月的時間,不知疲倦地扒拉周圍的土地,搬運2-4噸重的落葉和泥沙,一頓操作下來能消耗掉20%的體重。
聽起來是個減肥的好辦法...(bushi)
正在瘋狂扒拉土地的叢塚雉
土堆一旦建成,就會被雄鳥視作超級無敵大寶貝,平時絕不遠離。一旦察覺到其它生物敢上前碰它的土堆,它就會飛速趕來保衛。
叢塚雉和它的寶貝土堆
圖片來自:mdahlem.net
相比之下,雌鳥就輕鬆多了——她們主要負責四處遊蕩,巡視評審周圍,看看有沒有更好更合適的土堆。
如果發現做工良好品質過關的土堆,雌鳥便會對建土堆的那隻雄鳥青眼有加,與它在土堆頂上進行生命的大和諧~~整個過程是比較奔放狂野的——每次雌鳥都會被抓掉不少羽毛。
完事之後,雌鳥會在土堆裡留下一顆蛋,瀟灑離開,繼續尋找下一個滿意的雄鳥土堆。
叢塚雉沒有固定的伴侶,雄鳥和雌鳥都會與多名異性交配繁殖。大部分鳥類會一口氣讓體內的全部鳥蛋受精,而
雌性叢塚雉是一次受精一顆,隔幾天下一顆,每年繁殖季總共能下12-20顆。
叢塚雉的蛋
圖片來源見水印
挫折教育,愈挫愈勇
雄性叢塚雉是極少數擁有外生殖器的鳥類,鳥類學專家Darryl Jones是這樣描述的:“雄性叢塚雉的陰莖巨大驚人,呈雙頭形狀,既奇怪又顯眼,可以據此分辨初生幼鳥的性別。”
受歡迎的雄鳥的土堆,往往能收集到20顆蛋,最多的居然有50顆。
每天清晨,雄鳥會從土堆底部扒開個小洞,把腦袋伸進去測量溫度。如果溫度過低,它就會增加土堆裡的落葉果實,過高則清除一下,將土堆內部溫度控制在33℃左右。Jones教授猜測,叢塚雉可能是靠上顎或舌頭來測量溫度,因為他經常觀察到雄鳥嘴裡叼著土堆裡的泥土落葉。
雄鳥還會留意天氣的變化——下雨了會堆高土堆防淹,天晴了再扒散土堆曬乾。經過40-50天的悉心呵護,鳥蛋就在土堆內部奇蹟般地孵化了。
剛出生的幼鳥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它們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用天生就大的爪子,在一個幾乎沒有氧氣而是充滿有毒氣體的大土堆內,掙扎著爬出來。有時它們要扒拉一整天的時間才能逃出土堆,享受鳥生中第一抹陽光。
正奮力扒拉土的小baby
圖片來源見水印
衝出土堆後,叢塚雉的幼鳥必須獨自求生,父母不會提供半點照顧和幫助,反而會變成威脅——父母完全認不出自己的親生孩子,看見後甚至會一jio踢飛......
因此,97%的叢塚雉幼鳥活不過第一週,可憐得很。
叢塚雉小baby
圖片來自:wiki
不過神奇的是,這個看上去挺殘忍的繁殖策略似乎效果不錯,因為在過去的20年間,叢塚雉的數量居然猛增了7倍!
曾經因為人類的捕食,棲息地的砍伐,許多地區的叢塚雉都銷聲匿跡,悉尼、布里斯班等地甚至出現了當地滅絕的情況。在過去想要研究叢塚雉,鳥類學家還得飛到新幾內雨林去。
而如今,叢塚雉又回來了!它們不僅重返曾經屬於它們的家園,還適應了城市裡的生活,成為澳洲東部沿海的常見鳥類。
圖片來自:mdahlem.net
神奇的土澳
短尾矮袋鼠 華麗細尾鷯鶯
茶色蟆口鴟 華麗琴鳥
袋熊 紅大袋鼠 礦吸蜜鳥
撰文、攝影 | 土澳生態君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