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溫病條辨》中的桑菊飲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六條: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也。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
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桑葉五分 菊花一錢 苦桔梗二錢 甘草八分 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
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為清虛之髒,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裡之弊。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餘,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髒,故用之以補其不足。風溫咳嗽,雖系小疾,常見誤用辛溫重劑而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聖人不勿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吃緊語——眉批)。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五十五條: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
亦救肺衛之輕劑也。
以上是《溫病條辨》中桑菊飲的內容。從以上內容可知:
第一,《溫病條辨》中的桑菊飲叫“辛涼輕劑”,不叫“辛涼解表”。
第二,桑菊飲的主治證是“咳”,不是表證。
第三,桑菊飲證的病機是“熱傷肺絡”,不是風熱表證。
二 《方劑學》中的桑菊飲
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方劑學》教材中,桑菊飲是《下篇各論.第一章解表劑.第二節辛涼解表劑》中的第二個方。下面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的《方劑學》教材中有關桑菊飲的內容。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邪客肺絡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證治機理:本證系風溫初起之輕證。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邪犯肺絡,肺失清肅,故以咳嗽為主症;因邪淺病輕,則身不甚熱、口渴亦微。正如吳氏所言:“咳,熱傷肺絡也。身不甚熱,病不重也。渴而微,熱不甚也。”治當從“辛涼微苦”立法,即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桑葉甘苦性涼,善走肺絡,疏散風熱,又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風熱,又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藥相須,直走上焦,協同為用,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共為君藥。薄荷辛涼解表,助君藥疏散風熱之力;杏仁苦降,肅降肺氣;桔梗辛散,開宣肺氣,相須為用,一宣一降,以復肺之宣降功能而止咳,共為臣藥。連翹透邪解毒;蘆根清熱生津,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降,則表證解,咳嗽止。
配伍特點:本方一以輕清之品,疏散風熱以除表證;一以辛苦之品,宣肅肺氣以止咳嗽。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風熱犯肺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因本方為“辛涼輕劑”,故肺熱著者,當適當加味,以免病重藥輕,難以勝病。
臨證加減:若見氣粗似喘,是氣分熱勢漸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氣分之熱。
從以上《方劑學》中關於桑菊飲的內容,至少有以下質疑。
第一,既然將桑菊飲放在辛涼解表劑中,其功用為什麼要叫“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而不叫“解表”?
第二,其主治證中的“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哪一個是表證?
第三,證治機理中引吳鞠通語:“咳,熱傷肺絡也”,“熱傷肺絡”是表證嗎?
第四,治當從“辛涼微苦”立法,即疏風清熱,宣肺止咳。那“辛涼微苦”等於“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等於“辛涼解表”嗎?
第五,方解說:“方中桑葉甘苦性涼,善走肺絡,疏散風熱,又清宣肺熱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風熱,又清利頭目而肅肺。二藥相須,直走上焦,協同為用,以疏散肺中風熱見長,共為君藥。”。但同一版教材的《中藥學》中的菊花為“甘、苦,微寒”,並無“辛”味。兩味主藥都沒有“辛”,怎麼就成了“辛涼解表劑”了?其中的“風熱”是什麼熱?“肺熱”又是什麼熱?“肺中的風熱”又是什麼熱?
第六,“諸藥相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降,則表證解,咳嗽止。”“上焦的風熱”是什麼?就是“表證”嗎?其臨床表現是什麼?是表證嗎?
第七,配伍特點:“本方一以輕清之品,疏散風熱以除表證;一以辛苦之品,宣肅肺氣以止咳嗽。”“輕清之品”是什麼?“輕清之品”就可以“除表證”嗎?
轉自:肖相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