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非洲大草原上,牛椋鳥(red and yellow ox-pecker birds)與許多野生動物都結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友好關係,包括大象、水牛、長頸鹿、河馬、羚羊等等,在生物學上我們通常稱之為“共生關係”。
但是這種親密的共生關係顯然並不是一開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野生動物們的成長過程中相互磨合與逐漸適應起來的。就好像大象寶寶一開始也並不知道如何利用它的長鼻子來喝水一樣,甚至還會經常把它們給誤踩到腳下,從而絆上一跤摔倒在地上的。這都是在後天的長期學習中慢慢掌握和積累的技巧,它並不像呼吸那樣是與生俱來的。
河馬寶寶與牛椋鳥的關係大概也是這樣開始的。
近日,野生動物攝影師 Marc Mol 在位於非洲尚比亞的南盧安瓜國家公園(South Luangwa National Park)裡就拍到了十分搞笑的一幕。
這一天,河裡的一群成年河馬如往常一樣待在水裡泡澡,幾隻河馬寶寶則比較貪玩地跑到了河岸上去玩耍。一切都顯得平靜而又如此美好。
這時,岸上突然傳來一陣不安的動靜。趴在附近正在觀察河馬群的攝影師Marc Mol循聲望去,原來一隻小河馬陷入到了一陣歇斯底里的驚慌之中。再仔細那麼一瞧,原來只是幾隻牛椋鳥剛好停在了它的“馬背”上。
牛椋鳥的心裡也是一陣狐疑:“俺們哥幾個才剛剛停到你背上不到十秒鐘光景,你這一驚一乍的這麼大反應也太不識趣了吧?這以後的友誼還要怎麼繼續咧?”
河馬寶寶哪管得了那麼多。此時此刻,突然停棲在它背上的幾隻鳥兒對它來說無疑就是今天最為“危險”的一件事情了。只見它慌慌張張地急忙抽動甩晃著背部想把它們給趕走。然而牛椋鳥畢竟也是見過世面的,區區一個雛兒的躁動不安又怎麼會打消它們停歇在此處的念頭呢?雖然其中的幾隻識相地飛了起來,但是一轉眼就又落回了原處。這樣一來,尚沒有來得及積累閱歷的河馬寶寶就更加驚慌了。
只見它更加劇烈地跑動嘶吼著,希望能夠抖落身上的幾隻不速之客。可是無論如何反應,顯然都不太奏效。鳥兒們好像就是認準了這樣的一塊地方,直接賴著不走了。河馬寶寶頓時沒了主意,唯有自己的情緒在這一片詳和的河谷間變得更加惶恐不安了。
鳥兒們則是一臉淡定地看著這隻河馬寶寶賣萌地“表演”。而它身後的那群成年河馬們,更是欣然地欣賞著這眼前早就見慣不怪的一幕。彷彿這幾隻牛椋鳥就是專門為了小河馬的“成人禮”而來。其中的幾隻年長的河馬更是陷入到自己童年的久遠回憶中——“那個時候的我,應該是很勇敢地接受了這樣的一種儀式吧。對,一定是很勇敢的。比起眼前的這個毛毛躁躁的小毛頭來說,真的可以說是一名勇士了。。。”
然而此時的河馬寶寶,在一陣大叫大跳都毫無辦法擺脫鳥兒的情況下,實在沒有了主意的時候,只好哭喪著臉很慫很慫的快速跑回到河裡去找媽媽。只要是回到媽媽身邊的話,相信這個困擾很快就會解決掉了吧?就在這時,又一隻牛椋鳥正從遠處對準它那稚嫩的“馬背”匆匆飛來。。。
攝影師抓拍到這搞笑的一幕之後,開心興奮之餘,也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原來許多看似美好的事情,通常在最開始的時候,都不是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後來的理所當然的那個樣子的。從極力抗拒、不太反感的跌跌撞撞,到開始接受、相處融洽的遊刃有餘的過程,跟我們人與人之間從陌生到相知的相處過程,以及人們接受某種新事物新思想的過程,不也是一模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