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如果有痰涎,身體就會有各種不適,比如:
胸之橫膈部有痰,會阻住氣機執行,以致胸悶短氣。
肺中有痰,肺葉極力抵抗,引起喘促咳逆。
痰隨氣而行,阻住心神回家的路,以致驚悸不寐。
滯留於胃,則脹滿噦呃。
滿於經絡,影響氣血執行,引起肢體麻木或偏枯。
留於關節、著於筋骨,則俯仰不利、牽引作疼。
隨肝火上升,則眩暈不能坐立。
有一個治痰方劑,出自民國大醫張錫純,這是他年輕籍籍無名時創設,被一個地方醫者李龍章看見後誇為異方,鐵口直斷張錫純日後必能成名。其後此方果見奇效。張錫純說:就算痰症垂危,服之也可挽救。
這就是理痰湯。
組成:
生芡實,清半夏,黑芝麻(炒搗),柏子仁(炒搗),生杭芍,陳皮,茯苓片
所謂理,不能撇開理氣不談。痰之所以到處流竄,有一個交通工具,這就是氣,痰隨氣行,上至巔頂,下至腳底,五臟六腑,無處不到。所以古有治痰先治氣之說。
治氣一,為肺脾胃氣。
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若肺氣宣降不利,津液不知所措,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猶豫之間變成痰涎。
脾主為胃行津液,若脾氣不健,運化水谷精微不力,行不了胃中津液,日久凝結生痰,故有痰之標在胃之說。
胃主降,若胃氣上衝嘔逆,半夏可降胃安衝。
半夏制過後為制半夏,辛散溫燥,如天空中的陽光散開脾胃肺寒溼痰飲,令脾陽升清,胃濁降下,讓痰無落腳之所。肺氣亦如晴朗的天氣,上行高空,下行抖落樹隙之陽光,宣降自如。
陳皮辛香,行氣理氣,苦燥降洩,且以溫而讓肺脾氣機周流,由此理氣健脾、燥溼化痰。是半夏的助手。
茯苓甘平淡滲,可以健脾滲溼使生痰無源,並以連線心腎,益肺氣之功而導濁生津。助半夏陳皮化痰。
且半夏平胃氣,陳皮理肺脾氣,茯苓健脾補氣,合而讓氣機正常,讓痰涎沒有可乘之車。
治氣之二,治腎氣。
腎為生痰之本,若腎氣不利,陰陽兩氣互搏,形成衝氣。衝氣上逆,會把痰濁從腎中帶上來。
芡實,味甘補脾,能利溼。味澀固腎,既收斂腎氣,又收斂衝氣。淡滲甘香,不溼不燥。既為脾胃之佳藥,又為固腎澀精之妙藥。就像搗了流竄犯之老巢,讓痰所生無源。可多用量。
柏子仁甘平,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可使心神回家而除驚悸,並止汗潤腸通便,助芡實補腎。且與茯苓共安心神。
黑芝麻甘平,養肝補腎而緩肝明目,可治肝腎不足,解熱毒,潤五臟。同樣可助芡實補腎。且有降肝之逆氣止眩暈之功。二味之油質,還可潤半夏之燥。
茯苓之利小便,洩腎之痰濁,可使芡實柏子仁黑脂麻補腎之時,補中有清,補而不滯,杜絕痰之生。
生杭芍,白芍中之優品,苦酸,微寒。入肝入脾,既能助黑脂麻抑肝火上行而止眩暈,又能養血滋陰而通利筋脈,治肢體麻木或偏枯,筋骨流痰而俯仰不利、牽引作疼等。
且白芍還有滋陰止汗利小便之功,與茯苓之滲利小便相互配合,一則有助膀胱放空後吸引胃中水飲下注,避免胃中生痰,二則腎與膀胱是親戚,膀胱利則腎也舒適,避免腎中生痰,從而解封”腎失封藏,痰涎內生。”
多味合用,制半夏改清半夏,側重胃之化痰降衝逆。正是理痰湯,被譽為治痰之本。
簡單梳理,方以半夏為君,降胃之衝氣。重用芡實收斂衝氣,並收斂腎氣,助其閉藏。用芝麻柏實,既潤半夏之燥,又助芡實補腎。
芍藥、茯苓共利小便。陳皮行氣理氣,配合半夏降逆氣,並化開芡實、脂麻、柏實滯膩。共達舒坦理氣,共消痰涎而除病之功。
本方若用之得當,除了上文提到的病症,吸菸導致的痰涎,痰氣交阻之甲狀腺結節問題,痰溼內阻之男子不育,等等。均可用其治。
關注@中醫非遺傳承人買建修,我就是你身邊的中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