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這三個問題,是由大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來的靈魂三問。
這三個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有點玄、有點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以下一個實打實的問題——錢。
錢是什麼?錢在哪裡?怎麼賺錢?
我將其稱之為——財富三問。
為什麼要討論這三個問題呢?
我主要出於以下五個維度的思考:
1、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我國乃至全球經濟受到重大影響,人們普遍覺得生活不易、錢不好掙,掙錢養家成為頭等大事。
2、2021年河南、山西等地的自然災害,影響之大、波及之廣,可謂前所未有,造成的直接損失較為慘重,讓本來就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
3、河南、山西等地自然災害帶來的間接損失,河南是糧食大省,有“中國糧倉”之譽,山西煤礦舉足輕重,以一省之力承擔起全國14個省份的煤炭供應。河南、山西受災,這將會帶來多維度的深刻影響。
4、網際網路時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機會多元選擇,人們大多不再願意靠出賣體力、苦力掙錢,而是急切地希望能掙快錢、掙巧錢。
5、養家餬口的成本抬高,部分家庭的收入不夠穩定,要麼收入增加的幅度趕不上養家成本抬高的幅度,要麼出現忽高忽低、時有時無、時多時少的現象,要麼有的因急功近利盲目投資或創業而導致血本無歸,生活質量不如以前。
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實在無比渺小;
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實在無比無力。
我們誰都不是神仙皇帝,
我們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我們誰都沒有超常能量;
我們誰都是個世俗的凡人。
既然都是世俗中人,既然都是普通凡人,那麼,我們就十分有必要深入地聊一聊這世俗的第一話題:錢。
01 錢是什麼?
錢是什麼?
大家也許會說,這還用問嗎?
可是,當你的話音未落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有一陣莫名的恐慌。因為,自己除了能答出——“錢就是錢”——這個看似十分正確其實十分牽強的答案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答案。
於是,自己心跳加速,面露羞澀,臉腮透紅。
下面,我們來詳細拆解一下“錢是什麼”。
錢,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本義為農田農具名,指類似鐵鍬一類的農具,讀為jiǎn。在現代漢語中,"錢"專指貨幣;當"錢"用為指稱貨幣、費用、量詞、姓氏時,均讀為qián。
周朝的時候,有一種鏟形的耕具,叫做“錢”,它的形狀與漢字“大”很相似,古時候,人們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的金屬貨幣也是仿它製造的,“錢”就成了貨幣的通稱。
“錢”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在單穆公和周景公的對話裡提到了“錢”字。據錢幣學家介紹,“錢”其實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了,只不過,那個時候,人們將其稱之為“貝”,直到現在《新華字典》裡與錢有關的字大多是“貝”字旁。
在生活中,我們所說的錢,其實就是貨幣。
那麼,問題來了。
錢到底是什麼?錢的本質是什麼?
錢是人民幣嗎?
是美元、日元嗎?是英鎊、法郎嗎?
錢是一張紙嗎?
是貝殼、銅幣嗎?是黃金、銀元嗎?
也對,也不對。這些都只是錢的外化,都沒有說到錢的本質。
請大家記住——
錢是交易的產物,錢的本質是信用的度量。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它所處時代的印記。
02 錢在哪裡?
上面,我們一起討論了錢是什麼和錢的本質。
只有認清了錢的本質,我們才會知道錢在哪裡。
下面,我們來具體拆解一下。
錢是交易的產物。
最初,你有5個野果,我有1條魚,我們相互交換了,你給我5個野果,我給你1條魚,如果,我們都認為是等價交換了,那麼,這個交易就完成了。
如果,你有1只羊,我有1只雞,交換物不等價,怎麼辦?
後來,我們在交易過程中,就逐漸探索出了一般等價物——貨幣。
錢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我們說:錢是交易的產物,貨幣是一般等價物。
寫到這裡,朋友們可能就會問了,知道了這個就知道錢在哪裡了?
對!
錢是交易的產物,這句話的關鍵詞和核心點是兩個字:交易。
於是,我們可以由推理而得知:錢在交易過程之中。
大家可能會說,你這不等於沒說嗎?
不!
且往下看,往深處想:交易是雙方的呀,你要想從對方手裡賺到錢,我們不能光想對方的錢怎麼才能到自己的口袋裡,而應該首先琢磨一下,自己拿什麼與對方交易、拿什麼換取對方的錢?也就是“我有什麼”的問題。
思想?產品?還是課程?我有什麼?
也就是說,要先問一下自己“我值幾斤幾兩?”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這句話的關鍵詞和核心點也是兩個字:等價。
也就是說,要發生交易,第一步,我們得掂量一下自己值幾斤幾兩?有什麼價值?我能解決什麼問題?能產生什麼效益?只有我們自己有價值、有能力,能解決問題、能產生效益,對方才會支付我們等價的貨幣。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錢就在我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裡,自己值幾個錢,才能賺到幾個錢。
請記住這個論斷:錢在自己身上,不在別人身上。
用哲學的方式表述出來,就是:錢在內,不在外,求財當求諸己,而不應求諸外。
03 怎麼賺錢?
我們弄清了“錢是什麼”“錢在哪裡”這兩個問題,關鍵是為了解決第三個問題“怎麼賺錢”。
這是財富三問的關鍵之所在,所以,這裡我著重講一下。
主要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
1 |
人性的角度 |
2 |
交易的角度 |
3 |
信用的角度 |
4 |
利他的角度 |
下面,逐個拆解一下。
第一,人性的角度。
我們都知道,人是有慾望的,而且慾望是無窮的,於是,就可以說,我們賺錢的機會也是無窮的,商業的專案也是無窮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就會有衣食住行的問題。只要有問題,就需要解決問題,就蘊含著巨大的商機。
在這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之中,人們都是趨利避害的,是有慾望的、有追求的,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孕育出了很多的賺錢機會。
展開來說——
生,要無痛的、健康的、體面的;
老,要慢的、優質的、有尊嚴的;
病,要無痛治療的、快速治療的;
死,要歸得其所的、蔭澤子孫的。
衣,追求合身、漂亮、有面子;
食,追求味美、解饞、有營養;
住,追求宜居、舒適、有體面;
行,追求省時、省力、還環保。
看看,這所有的一系列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趨利避害,就是追求。
餐飲、網購、遊戲等所有商業的賺錢模式,其實都是這樣來的,人們的追求在哪裡,商機和專案就在哪裡,錢就在哪裡,淘寶、美團不都是這樣嗎?
第二,交易的角度。
交易的關鍵是等價,所以,要想賺錢,就必須先提升自己的價值,只有這樣,在交易時,對方才會支付給你等價的貨幣。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呢?
我透過大量閱讀和反覆考量,並結合成功人士的案例,覺得有以下3個重要途徑:
A. 提升認知能力。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只能賺取自己認知以內的錢。所以,要想賺取更多的錢,就必須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
B. 提升思考能力。
股神巴菲特一生成功的秘訣,就在於獨立思考,他將這種能力稱之為“內部記分卡”,也就是說不要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要堅守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自己給自己打分,而不是讓別人給自己打分。只有始終保持一顆獨立思考的心,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事和商海中,穩坐釣魚船。
C. 提升應變能力。
與時俱進、應時而變,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賺錢路上的基本功;刻舟求劍、僵化呆板,是人生前進的阻礙,是賺錢路上的大坑。
世上的萬事萬物,就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那就是變。
打敗柯達膠捲的,不是樂凱膠捲,而是數碼相機。打敗MP3的,不是MP4、MP5,而是智慧手機。打敗泡麵的,不是米線、螺螄粉,而是美團外賣的快速興起。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我們唯有隨時以新的思想觀點、戰略戰術來應對,才能在茫茫商海之中,釣到領我們滿意的大魚。
第三,信用的角度。
前面我們說過,錢的本質是信用的度量,這裡來詳細解讀一下。
舉個例子,你去銀行貸款,銀行主要看你的什麼,看信用啊,沒有信用是貸不出錢的,朋友之間借錢,也是這樣的,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沒有人願意把錢借給他的。
一切貨幣都是以信用為背書的。
你真以為一張紙就值那麼多錢啊,不是的,值錢的是這張紙背後所代表的信用。人民幣為什麼值錢?很顯然,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力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信用啊。
所以,我們要想賺到錢,就必須有良好的信用。其實,中國古人早就教導我們:人無信不立。
任何個人或者企業,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中,其實都是信用等級穩步提升的過程。一旦信用崩盤,再強的個人或者再大的企業,必然崩潰和坍塌。古今中外,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不勝列舉。
第四,利他的角度。
錢在哪裡、怎麼賺錢,其實,就兩個字:利他。
為什麼這樣說呢?
極致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一生的成功之道,概括起來就是利他這兩個字。
人只有在幫助他人、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或者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這個過程也就是金錢的源泉。而且,解決問題和提供服務,是正途,是主業,賺錢只是順手實現的小目的。
錢是一般等價物,你只有付出了勞動、智慧和汗水,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且是同等的價值。也就是說,你能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解決多大的問題、做出多大的服務,你的價值就有多大,你的財富就有多大。
結 語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朋友們,為了共同的理想,趕快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