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又一年冬季的到來,和所有為供電供暖而發愁的國家一樣,歐洲各國的能源價格也在近期開始了瘋漲。只不過相比世界其他國家,歐洲人似乎總是能找到需要為這一切負責的“罪魁禍首”——就在近日,歐洲媒體又將指責的矛頭對準了俄羅斯。
現在的歐洲人到底有多缺電缺氣?
據報道,在荷蘭,截止10月8日,被稱作歐洲天然氣交易風向標的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天然氣期貨已漲至74.15歐元/兆瓦時,與7個月前的價格相比漲了400%,創年內新高;
在西班牙,9月初的平均批發電價達到175歐元/兆瓦時,比6個月前漲了2倍左右;再到10月7日,這個數字就再度跳到288.53歐元/兆瓦時;
在英國,僅僅在10月份這十餘天的時間裡,其官方電價上限就已經被迫兩次調高,達到創紀錄的183.84歐元/兆瓦時。
受此影響,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紛紛出臺居民能源補貼措施,比如希臘就在10月8日宣佈給全國低收入家庭補貼共計5億歐元。
但相比這點財政損失,奇高無比的能源價格對各國工業生產的打擊才是最致命的:歐洲各國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不得不在近期紛紛放緩其生產步伐。考慮到今年是歐洲擺脫新冠疫情陰影、儘快恢復社會經濟正常秩序的關鍵一年,有分析指出,若這種能源危機持續,歐洲的經濟復甦將遙遙無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人要為此負責”的論調開始在歐洲各國媒體間瘋傳。比如就有歐洲媒體透過供應商確認,身為歐洲天然氣最主要供應商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今年執行了所有例行訂單,但卻沒有回應歐洲各國增加額外現貨供應的申請。
由此歐洲媒體認定,不管是因為歐洲跟隨拜登反俄而導致俄國人拿能源開刀,還是俄國人自己也缺能源,亦或是要人為製造供應短缺從而坐地起價,反正這口“製造歐洲能源危機”的鍋,俄羅斯人是背定了。
但一個基本經濟學常識就是,某種商品的供應商要製造供貨危機,前提是該供應商必須壟斷該商品的市場供應。但那麼大一個歐洲,其能源供應難道還能被區區俄羅斯一國壟斷不成?更何況俄國還是歐洲人眼中的頭號死敵,歐洲人敢將自己的能源供應大權拱手讓給俄國人?
然而這就是歐洲人眼下的魔幻現實:整個歐洲的能源供應,還真就被這個死敵給壟斷了。
歐洲人有多依賴俄國的能源供應?早在2007年,來自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就佔到歐盟相關進口總量的28.4%;到2020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49%。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有10個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度超過75%,甚至像德國這樣的歐洲核心國家,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度也超過了50%。
這種情況下, 歐洲人面對俄國時自然頗有些被害妄想症的心理——歐洲人很清楚他們對俄羅斯究竟都做了些什麼,也就打心底認為俄國人在能源上報復一下自己完全理所當然。
但很顯然,並不是所有的歐洲人都是這麼偏執,路透社能源和商品專欄分析師約翰·坎普就認為,歐洲現在的這場能源危機,完全是歐洲人自己“作”出來的。
首先是疫情導致歐洲能源供應商誤判形勢。
2020年新冠疫情集中爆發之時,歐洲一度成為重災區。受此影響,歐洲地區對天然氣的需求遠低於供給量,由此導致歐洲氣價在2020年大幅下降,同時天然氣庫存量大幅增加。
再到2020年冬季,由於比往年寒冷,歐洲天然氣需求又大幅增加,各大供應商一面樂得消耗積壓庫存,另一方面在疫情反覆的影響下,為避免出現再度積壓庫存的風險,在2021年春季均選擇減緩補充供應的速度。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今年入春以來,歐洲的天然氣庫存一直低於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並且是一路下降。直到眼下再度進入冬季,供需發生錯位,所有的風險終於集中爆發。
其次則是歐洲長期以來堅持不懈推廣所謂“綠色能源”的必然結果。
一個基本常識就是,從能源安全形度出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來源結構越多樣化越好。但歐洲人在近20年來,一直都是在干與之相反的事情——在白左和環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下,歐洲各國近年來都在普遍壓縮傳統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更甚者如德國人,在2011年福島核洩漏之後,更是“順應民意”關閉了本國所有的核電站。
但新能源的問題就在於,其發電能力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換句話說就是對新能源依賴度過大的歐洲國家,基本都失去了電力調峰能力和價格緩衝能力。
再加上歐洲今年加快推進減碳政策,歐洲工業界不得不加快放棄煤電的步伐,又進一步增加了天然氣需求。所有這些因素堆積到今年冬季前夕,被全面引爆是早已註定的事情。
總而言之,偌大一個歐洲出現波及範圍如此巨大的能源供應危機,這必然是一系列因素構成的一長串反應鏈的必然反應結果,並且其中歐洲人自己的因素才佔大多數。而俄國人不過是正好站在這條反應鏈最末端的位置上,這才被揪出來當靶子打罷了。
而有趣的是,早在10月6日,俄國總統普京就主動站出來暗示,俄國可以增加對歐供氣,幫歐洲人度過這個難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人還要指責俄國人是讓歐洲電價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歐洲人這幅“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嘴臉,實在是噁心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