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應該向胡安明道歉,停止對亞裔的歧視,調查司法部涉嫌‘種族定性’的行徑。如果胡安明不姓‘胡’而姓‘史密斯’,你們就不會起訴他了。”美國聯邦法院9月9日宣佈撤銷對胡安明的所有指控後,國會議員泰德·劉在推特上發了一條推文,要求美國司法部向“華裔間諜案”被告人、原田納西大學副教授胡安明道歉。
戴著無框眼鏡、氣質溫文爾雅的華裔學者胡安明,是由美國政府主導的一場大型政治風暴的中心。作為特朗普發起的“中國行動計劃”中的首起案件,“胡安明案”意在打響“剷除美國學術界和商界中國間諜”第一槍。經歷漫長的4年調查後宣佈撤銷對胡安明的所有指控,引發了美國社會對該計劃的普遍質疑、對美國排華歷史的反思。
從“間諜罪”到“欺詐罪”
作為加拿大籍華人,胡安明是全球知名的奈米技術專家,從2013年起在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任教。其間,他還在北京工業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後來又與美國宇航局(NASA)進行合作研究。特朗普上臺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盯上了胡安明,把他列入“中國間諜”懷疑名單。
FBI對胡安明開展了21個月的調查,始終沒有任何進展。2020年2月,FBI突然又將一頂“欺詐罪”新帽子扣到胡安明頭上,並逮捕了他,理由是他“在接受NASA資助的同時隱瞞了他與中國大學的關係”。根據美國法律,NASA不能資助與中國或中國機構有關的研究。迫於政治壓力,田納西大學解僱了胡安明。
今年6月,此案進行了第一次審理。由於12名陪審員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審理無果而終。然而,美國司法部門仍然對胡安明窮追不捨。9月9日,聯邦法院進行了第二次審理,但依然無法證明胡安明有“間諜”或“欺詐”行為。正如判決書所說,“即使只審視對美國政府最有利的證據,也沒有任何一個稍具理性的陪審團能斷定,被告隱瞞他與北京工業大學之間的聯絡是為了欺騙NASA,或者曾與中國大學合作或利用中國大學的資金裝置開展由NASA資助的研究。”
胡安明最終被無罪釋放,拜登政府的所作所為激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憤慨。“這真是令人震驚!”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黃亞生怒斥道,“把一個人投入監獄、指控他犯下嚴重罪行、毀掉他的生活和事業,這門檻簡直低得令人難以置信!”跟胡安明一樣,黃亞生的同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陳剛,也被美國政府以涉嫌“重大欺詐”罪名逮捕,理由僅僅是他“未披露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美國政府的疑心病,在胡安明一案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負責此案的特工薩迪庫在庭審時聲稱,幾年前他搜到一篇中文報道,並用谷歌語言工具進行了“粗略翻譯”。翻譯文字顯示,胡安明曾經參與中國的“千人計劃”。根據這條新聞,薩迪庫把胡安明列入“潛在間諜”名單,對他展開了長達4年的調查。
據胡安明在庭審時回憶,薩迪庫第一次來到他的辦公室時就企圖套話。“他說,‘你這麼聰明,真應該參加千人計劃’,我說,‘不,我沒有那麼聰明’。”
薩迪庫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勸說胡安明利用北京工業大學的兼職工作為美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被胡安明拒絕後,薩迪庫加大了對他的調查力度。FBI對胡安明下達了禁飛令,沒收了他的電腦和手機,並將他和家人置於長期監控之下。
作了近兩年的無用功後,薩迪庫放棄了“間諜罪”這條路,轉而對胡安明進行“欺詐罪”調查。當田納西大學要求教職工申報收入超過1萬美元的校外工作時,薩迪庫的機會來了——胡安明並沒有把他在北京工業大學兼職一事寫上去,因為其報酬不足2000美元,達不到申報標準。薩迪庫認為,這是胡安明“故意隱瞞與中國的關係,欺騙NASA的證據”。
冤假錯案源於“中國行動計劃”
美國司法部要求學者必須自揭“中國老底”的新規矩,受到了來自國會內部的批評。馬里蘭州議員賈米·拉斯金指出,聯邦政府“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混亂政策,讓科學家們很難逃脫FBI編織的天羅地網。究竟哪些情況該向政府坦白,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幕後的始作俑者——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中國行動計劃”。
前總統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加大了經濟保護主義的力度,揮起了對中國的“制裁”大棒。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時任司法部長塞申斯啟動了“中國行動計劃”——這是美國政府實施的首個明確針對某個國家所謂“間諜活動”的調查計劃。自該計劃實施以來,美國政府已經對數十名華裔科學家發起了調查,胡安明案是第一起“中國行動計劃”案件。
儘管美國政府一再辯稱,“中國行動計劃”是為了應對美國“最大的威脅”而生,但越來越多人認為,該計劃不但站不住腳,還對美國學術界造成了嚴重傷害,引發了大規模“種族定性”。“‘中國行動計劃’的假設是,只要一個人有中國血統,就有與北京非法勾結的嫌疑。”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院長弗蘭克·吳指出,“再平常不過的行為,比如與中國機構合作交流或者回中國探望母親,都十分可疑。”
迄今為止,“獵巫”心切的“中國行動計劃”製造了許多冤假錯案。據民權組織“亞裔美國人司法推進協會”調查,在該計劃的79樁案件中,48%與經濟間諜、貿易盜竊等行為毫無關係,只涉及納稅申報、資訊披露不規範等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行動計劃”是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的又一版本,反映了美國白人社會長期以來對亞裔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對華裔的政治迫害何時休
“對胡安明案的審理,實際上是對‘中國行動計劃’的審判。”美國華人聯合會主席蔡金亮在一份宣告中表示,“(美國)政府必須全面徹查司法部門在這次行動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弊病。”
一審後不久的6月17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成員致信司法部,要求調查FBI立案是否基於種族偏見,FBI是否採用了虛假資訊、作了虛假陳述,“中國行動計劃”是否對司法機構產生了“反向壓力”、催生了“種族定性”行為。
7月30日,近百名國會議員聯合致信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德,反對司法部門對亞裔的種族偏見。信中寫道:“多年來,司法部讓許多亞裔蒙上了‘間諜罪’的不白之冤。這些案件的共同點是,被告都有個亞洲姓氏。”
8月19日,20多個美國亞太族裔組織致信拜登,要求廢除從特朗普時代延續至今的“中國行動計劃”。“上屆政府關於病毒和種族主義的危險言論現在確實減少了,但咄咄逼人的反華政策並沒有變。”“停止亞裔仇恨”組織聯合創始人羅素·鄭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表示,48%的仇恨事件都與反華或反移民情緒有關。
胡安明的遭遇,讓無數身為亞裔的美國學者感受到了寒意。9月13日,177名斯坦福大學教職工釋出聯署信,要求美國司法部停止在美國大學中搜尋“中國間諜”。信中寫道:“該計劃發起調查的依據並不是證據,而是中國血統。這明顯偏離了它宣稱的使命,損害了美國的科技競爭力,助長了種族偏見。”斯坦福學者們強烈呼籲聯邦政府廢除“中國行動計劃”,以免影響重要的學術合作,導致人才流失。
聯合華裔美國人協會(UCA)主席薛海培認為,“中國行動計劃”已變成了一場具有表演性質的政治迫害。它毀了一個又一個華裔學者的職業生涯,顛覆了他們原來的生活,並讓更多美國華裔和亞裔生活在恐懼和焦慮中。他們為美國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卻被美國政府當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替罪羊。
“我們要求司法部調查相關機構的不當行為,撤銷‘中國行動計劃’中所有還在審理中的案件,並要求白宮廢除該計劃。”薛海培說。
本報北京9月1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