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發生在深圳的一個樓市典型案例:
在某一拍賣平臺上,深圳曾經的一套頂級學區房流拍,光是起拍價就比正常市場內價格低了500萬元,而之後進入二拍環節,價格再次下降,報名競拍人數僅有5人,最終房子成交價為1035萬元,均價不到10萬元/平。
要知道這套房子可是在深圳這麼一個超級大城市,且還是頂尖級別的學區房,按照兩個月之前同一片區學區房售價,這種型別的房子單價是17萬/平,短短兩三個月,房價就下跌了42%左右。
無獨有偶,一些小一些的城市房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比如河北石家莊,網上有人吐槽4000元/平的新樓盤,價格直接腰斬跌到了2000元/平,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買房送大福利的活動。
除了一些些城市房價出現下跌之外,一些房產大佬們最近也是動作頻頻,比如SOHO中國的潘總,據悉潘總已經賣了國內最後資產,美國黑石集團已經取得了SOHO中國實際控制權,再比如超級房企恆大董事長許家印近期直接卸任了公司重要職位,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卸任之後恆大夏副主席大量減持了恆大物業和汽車的股票。
種種跡象表明,樓市將有一場重大“變革”,未來房價是否還會上漲呢?2021年下半年究竟還值不值購買房子呢?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咱們可以往回看,回憶一下當初支撐房價上漲的幾大群體,然後判斷這些群是否還在一如既往地支撐著房價上漲,如果說沒有改變,則意味著房價上漲的基礎依然存在,房價還將繼續上漲,如果其中一個或者多個發生了轉變,房價上漲的“支撐”也就消失了:
首先,潛在購房者。
什麼樣的人會是潛在購房者呢?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剛需族,沒錯,手裡沒有一套房子的剛需們是最大的潛在購買人群,但除了剛需族之外,想要透過買賣房屋來賺錢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家庭戶均擁有房屋1.5套,而我國房屋空置率也高居不下,這意味著很多家庭手裡擁有不少的房產,他們“囤積”房屋無形中助推了房價上漲,房價走到如今這一高度,還沒有買房的剛需們想要輕鬆買房的能力基本上是沒有的。
房價越高,他們購買的慾望和實際能力差距就越大,大家都清楚彈簧的拉昇彈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一界限之後,彈簧也就“廢了”,同理剛需們也是這樣,房價高到無法企及的地步,買房的需求反而沒了,供需關係的改變,房價就失去了最基礎的動能!
其次,樓市開發商。
房產開發商就是建房子、賣房子的,所以當在建樓房成本確定了之後,他們也希望房價越高越好,這樣賺到的錢也會增加不少,所以他們私底下一般都會有一些“小動作”。
“小動作”反覆使用之後,買房人開始警惕起來了,同時國家也在加大對開發商們的監管力度,尤其是在劃定了開發商“三道紅線”之後,開發商們都在忙著各種降槓桿,這日子是越發艱難了。據悉,僅2020年一年全國就有400多家房企倒閉,可以說房產企業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存活下來,在“漲房價”這事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第三,房貸銀行。
銀行作為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群,房貸一直都是其主營業務收入的大頭,房貸也是銀行資產中最安全的部分,銀行自然是希望房貸規模越大越好的。不過進入2021年之後,銀行對開發商們的貸款稽核非常嚴格,現在沒那麼容易從銀行貸到款了。
銀行之所以這麼做,源於2020年底開始的一則通知,在《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房地產貸款進行集中管理,對不同檔次的銀行設定了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佔比兩項指標,銀行房貸不得超出監管上限。
這意味著無論是房產商還是個人貸款者,都不能“隨心所欲”的從銀行貸到錢投入到樓市中了,樓市最強有力的資金來源通道受阻,房價想要穩穩地上漲,怕是沒那麼容易了。
最後,賣地最大受益者。
麵粉漲了,麵包還會是原價嗎?同樣的,地價漲了,房價也不可能停留在原地了。多家房企多輪競拍之後,全國各地頻繁爆出地王,地王的出現又帶動了周邊地價的普漲,房價的40-60%是地價,開發商不會傻傻地“穩住”房價。
很多城市的財政收入靠的就是賣地收入,同樣一塊土地價格越高,收入也越高,但這一方面的持續得益卻是犧牲了絕大多數普通人利益的,比如一些縣城平均薪酬只有兩三千元,房屋均價卻高達萬元,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持續下降。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之後,地方不再將財政收入擺在首位,對土地供給進行了“改革”,為了防止開發商惡意抬高地價,2021年開始實施集中供地,當第一批集中供地沒有達到預期後,多地第二批次集中供地直接延期或者乾脆叫停了,還直接對土地溢價做出了規定,最高溢價不能超過15%,超過標準直接搖號、一次性標價等方式來解決。
由此可見,不管是潛在購買者、開發商、貸款銀行還是賣地受益者,他們對樓市的擁護已經沒有以前那般堅固,明顯出現了鬆動,在這種情況下,2021年還值得購房嗎?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不是很著急剛需族們,不妨靜觀其變,說不定有一場“驚天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