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守候在電視機前的我們終究是沒有等來我們心裡想要的那個結果。看完比賽之後,我和大家想法一樣。這次我們真心覺得“輸球可以接受,但是這麼輸球實在有些接受不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都源自於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其實有機會拿下比賽或追平比分。坐擁4大歸化球員的國足上下半場判若兩隊,我們面對的還是那支沙特隊,可國足卻在90分鐘的比賽裡,呈現出了極大的反差。我們不禁在問“明明有機會贏球,為何不能從一而終,從上半場就開始下半場的這種踢法呢?”
知名足球圈內頂流董路曾經一再強調:“我們踢不了複雜的足球。”這點我極其認同,確實在技戰術和個人能力上我們有短板,但是輸給沙特,和之前險勝越南,我又不得不推翻這種說法。
我們踢不了複雜的足球,但我們可以踢變化的足球和,以發揮我們的優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反觀賽果,洛國富最後時刻的單刀是又有機會讓我們至少收穫一場平局的,同時下半場比賽的主動權也一度掌控在我們自己手裡。而這個改觀的關鍵點主要在於場上球員的變化和戰術變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其實下半場我們主觀上沒多大變化,還是穩固防守,前場打反擊,利用突破和個人能力尋找前場的配合,伺機製造進球機會。
我覺得錯就錯在戰術安排缺乏變化的問題上,說白了李鐵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可能是個好學生,但不是個好教練。
面對現場湧入5、6萬觀眾的客場比賽,又是三連勝的小組第一,任誰都知道先要做好防守,保證先在上半場少丟球,然後下半場變陣來實現扭轉、扳平、翻反超。這是典型的常規操作,即使不是李鐵當主教練,我想一個10年以上資歷的球迷也能想到吧?
說這話沒有惡意,但我內心裡帶有一些忿忿。當年在恆大李鐵輔佐裡皮的時候,基本也是採取這種方式來給球隊帶來勝利。那時的廣州隊在淘汰賽階段基本也是這種局面,要麼上半場被動,要麼上半場丟球,後來有了“下半場惹不起”的稱號。李鐵見多了也習慣了“上半場被動,下半場變動”的戰術套路,但是這隻能算是一個合格學生所能體會到的最淺顯的東西,說白了就是老師教你什麼,你就呈現出了什麼,而沒有把學到知識真正活學活用,讓人一眼看透毫無特點。
可在戰場上,讓對手一眼看到底,你還有啥機會反敗而勝?沙特隊看穿了這點,心想手握主場優勢,中國隊肯定上半場不敢冒進前壓,不敢玩對攻,那就讓你舒舒服服地被動捱打吧,於是上半場他們略顯興奮的踢法,全場的緊逼,收到了奇效。李鐵原本計劃“力爭不丟球,確保少丟球”的戰術思路,在上半場變成了2:0。哐哐兩電炮讓人打蒙了,才想起來自己也有拳頭。於是也沒等下半場60分鐘的時候換人,乾脆中場就調整。
就像我們心裡的疑問一樣,“為什麼每次都在等到被動捱打,打疼了之後才想起來自己手裡也有握著沙包一樣大的拳頭?”
李鐵是個好學生,但不是個好教練。大賽面前要用奇招、狠招、險招。要給對手戰術威懾和必要壓迫,讓他們怕你、忌憚你,怕你壓上來圍攻,怕你不惜體力去拼搶。12強賽是容錯率低的比賽,每一場都得搏命的,不是1就是0,你心裡想的要是被對手看穿,那還有啥機會。同時你所傳遞的若是“先穩後強,先守後攻”,那場上球員執行的時候他得怎麼想?
如果叫我排兵佈陣,本場比賽的目標就是全力進攻,系列賽的第四場,賽程將半,手裡3分,我有啥可想的?難道非得告訴沙特:“來,打我!”四後衛,雙後腰,前場四前鋒,只要後場把球摘出來,交到前場球員腳下,就憑洛國富1v3的技術、阿蘭接停過這幾下子、艾克森如熊人一般的衝擊力,打他們幾個進攻,那沙特隊還哪敢跟你玩大舉壓上啊?沙特的後場就不需要防守嗎?他們就不丟球嗎?
最後,我再說一句扎心的話,給國足主帥李鐵----足球比賽,以進球多的一方取勝為判定標準,而不是你守住幾個,守了多久。在這裡不是說主張打攻勢足球,而是要在適合的場次,選擇合理的戰術訴求。
希望下一場結束之後,聽到的不是“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冒犯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