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朋友說4歲兒子最近不願意去幼兒園,問他為什麼,他說同學都不愛跟他玩,他很傷心。
還問媽媽:“同學都不跟我玩,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看著孩子委屈巴巴的模樣,這位朋友也是心急如焚,一想到其他小朋友三五成群,孩子孤零零一個人待在角落的畫面,就又心疼又著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孩子的社交受挫,當媽的心裡肯定不好受。
四五歲的孩子,正處在塑造自我意識和三觀的關鍵時間。
外界的反饋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心理發育,這個影響很可能會持續一生。
所以,當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同學都不喜歡跟我玩”的時候,你的回答尤為重要。
01
告訴孩子你很好
曾在小區裡看到一位小男孩跟爸爸抱怨,說幼兒園裡的兩個小夥伴最近都不跟他玩。
爸爸覺得做人一定要硬氣,就大聲對兒子說:
“怕什麼,他們不跟你玩,你也別跟他們玩就行了!”
男孩怯懦地哭了,小聲說道:“可是……可是我想……跟他們玩。”
爸爸更生氣了,對著兒子訓斥道:“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就你這樣,誰會喜歡跟你玩。”
男孩哭得更兇了……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或者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向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求助,是為了獲取安慰和幫助,而不是冷嘲熱諷。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以後社交意識會開始覺醒,等到4歲左右,會真正進入到人際交往的敏感期。
他們渴望得到群體的接納,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的:
“人類最深的渴望,是得到別人的認可。”
當孩子被孤立和排擠時,他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會變得自卑,以為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不被喜歡。
慢慢地還會把上學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再也不願意去學校。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並安撫孩子的心情,告訴孩子:
“寶貝,你很好,同學們不跟你玩,可能只是還不夠了解你。”
而不是讓孩子迴避問題:“不玩就不玩,有什麼了不起。”
這樣孩子以後跟別人有了矛盾,也只會把自己關在心理舒適區。
更不能一味地打擊孩子:“就你這樣,誰都不願意跟你玩。”
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糟糕,變得更加孤僻和自卑。
02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而不是暴力干預
有些父母倒是理解了孩子不被接納時的傷心和難過,可卻把“心疼孩子”變成了“發洩憤怒”。
有這樣一個新聞,長春一小區廣場裡,有個小男孩因為不想和另一個孩子一起玩,兩人吵了幾句嘴,竟然被對方家長罰跪,在烈日下跪在廣場上。
這名家長的做法遭到了大家的一致聲討。
當孩子遇到人際交往問題時,家長的粗暴干預,以大欺小,不僅不能幫孩子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進一步激化矛盾,甚至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溫暖鼓勵和正確引導,而不是暴力干預。
在這方面,蔡少芬的做法就很值得稱讚。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蔡少芬的小女兒包子邀請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都沒有人回應她。
包子難過地去找媽媽哭訴:“他們都不跟我坐,他們都想跟我姐姐玩。他們一整天都這樣不理我。”
蔡少芬沒有指責其他小夥伴的不是,也沒有貶低自己女兒,而是在理解女兒情緒的基礎上,給予女兒精神鼓勵和安慰:
“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你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
這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正確引導。
03
展現自己的閃光點,發揮個人魅力
除了鼓勵孩子更加主動一些之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展現自己的閃光點,透過釋放個人魅力,贏得小夥伴的認可。
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有一位叫許家潤的小男孩,性格內向,還很慢熱,因為愛哭鼻子,一度被小朋友們冷落和排斥,只能自己一個人玩耍。
後來,他透過一個舉動,順利地融入到了集體中,他是怎麼做的呢?
有一場遊戲,老師要求孩子們從放了活章魚的大箱子裡取出各自的名牌,這可把孩子們嚇壞了,大家都不敢上前。
這個時候,許家潤勇敢地上前,從箱子裡取出所有名牌,幫大家完成了任務。
這一舉動,讓大家紛紛對這個“愛哭鬼”另眼相看。
許家潤一下子變成了同伴們心中的小英雄。
許家潤沒有強迫自己改變內向的性格,而是透過展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勇敢,體現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在集體中的價值,因而被大家認可和接納。
每個孩子的氣質型別都是天生的,我們鼓勵孩子去社交,鼓勵孩子融入集體,並不是要強迫孩子改變自己的性格。
他們可以順應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只要適當地展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發揮出自己的魅力,自然也能交到朋友。
04
從玩具入手,帶孩子混進朋友圈
萬事開頭難,小孩子都是有排他性的,要想快速融入一個堅固的小團體並非易事。
而玩具,可以成為有效的敲門磚。
記得我們剛搬家到新小區時,小區裡的孩子都聚堆玩耍,有玩弓箭的,有玩陀螺的。
他們不願接納新人,都不帶小包玩。
孩子打不進去,老母親看著也是乾著急。
看到兒子失落的表情,我決定豁出去了,打算用玩具打造一把“通行令”。
我先觀察到那些玩陀螺的小朋友手裡拿的什麼裝備,回家以後上網研究,花高價買了一堆高配,像什麼爆甲戰陀、奧迪雙鑽戰鬥王……
然後和小包一起帶到樓下,這些炫酷十足的豪華陀螺迅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他們都圍上來,想和小包交換玩具玩。
陀螺圈,就這麼被攻破了。
接下來,我又買了兩大袋氣球,花了大半天時間,在每個氣球裡裝上水,弄成小水球,每次帶上一兩百個,在小區公園裡一放,好多小朋友就會被吸引過來。
這個時候,小包就會發揮小主人的角色,給大家分配小水球,讓小朋友們排隊領取,然後輪流投筐。
在這個過程中,小包和每個小朋友都會做個自我介紹,就這麼堅持了兩三天,小包收穫了一大波小夥伴。
這份小區“區友”的友誼還被他們帶進了班級裡,敏感害羞的小包,在班裡一下子就改變了“舉目無親”的慘狀。
小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玩具對於他們永遠充滿吸引力,要想和他們拉近距離,分享玩具,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交往是一種能力,當孩子掌握瞭如何破冰,如何跟小夥伴交流和溝通,他很快就會複製這種能力,成為有很多朋友的人。
除了上面說的幾種方法,妞兒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去欣賞別人,學會讚美,一句真誠地誇讚,能夠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蒙特利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小時候不合群的孩子,長大後比其他孩子收入累計低77000美元。
那些社交能力更強,更樂於幫助別人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獲得較高的收入。
相比孩子的成績,社交能力這項「軟技能」才是最能預測孩子長期成功的因素。
從現在開始,努力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