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來
“磴口”名稱源於舊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磴”,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於該岸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衝淘,而上層覆蓋著鬆散的沙壤土,易衝淘,這樣水漲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級級臺階。磴口又是黃河東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磴口縣今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
黃河圖
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里,河套灌區水利大動脈總乾渠及烏審幹渠橫穿縣境而過,黃河水側滲豐富,同時由於古地理環境及黃河改道,使磴口縣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地下水埋深2-9米,單井出水量80-120m/h。
納林湖
納林湖景區位於納林套海農場境內,規劃面積3萬畝,湖泊溼地1.8萬畝,分三期10年重點建設一門、二場、三心、四園、五區、六島、七絕、八景、水陸三十六玩等旅遊專案,是陰山腳下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集自然生態、科考人文於一體的有較高價值的旅遊資源,也是我國西部自駕車旅遊的重要驛站和精品的旅遊線路核心景區。景區於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國家級溼地公園,201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5年被農業部列為國家首批休閒漁業基地。
納林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其中最大的面積約150畝。環湖有六個農業分場的萬畝良田,屬國家無公害生產基地。著名的“納林牌”甜瓜、“王爺地”乾草是該場的拳頭綠色產品。這是一處原始形成的處女湖,這裡煙波浩淼,鷗鳥盤旋,快艇飛馳,翠葦擺盪,青山綠水,交相輝映,讓人彷彿置身於大自然的美侖美奐之境,被稱為大漠明珠。
雞鹿塞
雞鹿塞位於磴口縣沙金蘇木哈日戈那山口西側,是漢代重要的軍事要塞,石城遺址呈正方形,全用石塊修砌。相傳漢將衛青、霍去病在此擊敗匈奴右賢王。《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赴長安修好,元帝賜王昭君予呼韓邪單于為妻,號昭君為“寧胡閼氏”並派高昌侯董忠和車騎都尉韓昌領兵護出朔方雞鹿塞。這座巍峨的雞鹿塞雖然歷經兩千多年,仍屹立在山坡上,成為漢朝與匈奴友好,經濟、文化往來的歷史見證。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首次入朝長安,漢宣帝令沿途七郡列騎二千歡迎。單于抵長安,受到宣帝殊禮相待。當其由長安返回漠北,就是由雞鹿塞穿越陰山北上的。漢王朝不但派兵護送,“又轉邊穀米鞴前後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自此,出現了“朔方無復兵之蹤六十餘年”,“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繁榮和平景象。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單于復入朝,元帝以後宮良家女王昭君賜單于。昭君偕單于出塞,就是從雞鹿塞經由哈隆格乃峽谷,前往漠北的。
近年來經巴彥淖爾市文物工作者考證: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回到漠北以後,因內部紛爭,他們夫妻雙雙曾經避居雞鹿塞石城達八年之久。
烏蘭布和沙漠三湖
蒙古語的“烏蘭布和”意指“紅色的公牛”。北至狼山,東近黃河,南至賀蘭山麓,西至吉蘭泰鹽池,總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
烏蘭布和沙漠三湖位於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北郊4公里,是鑲嵌在沙漠邊緣與城郊結合的一顆璀璨明珠,水域面積600公頃,平均水深1~3米,湖水凝碧、葦叢含煙,各種魚類遊翔淺底。每當春秋兩季,仙鶴、天鵝、鴻雁等奇珍異鳥翩然而至,棲息在這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形成沙漠的一大景觀,湖的周邊多林種的防沙固沙林帶已成綠色屏障,楊柳參天,松柏成行,沙生植物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不同季節都有開花習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木本花卉林,極具觀賞價值。湖的南北兩岸有良田千畝,是田園旅遊的好場所。
陰山岩畫
陰山岩畫是雕鑿在陰山山脈岩石上的影象,分佈地域廣泛,主要集中在內蒙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磴口縣等旗縣的境內,題材涉及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天體等。
早在公元5世紀時,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作了詳細的記述:“河水由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陰山岩畫題材極為豐富,包括有動物、人物、飛禽圖案及人類的狩獵、乘騎、放牧、舞蹈、征戰、巫師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圓穴等大量的符號、標記等。專家表示,巖畫的創作歷經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西夏時期、蒙元時期、明清時期共10個階段。
黃河冰凌
冰凌是冬季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黃河的一大奇觀。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攝氏度。每年冰封時多自三湖河溯源而上,而解凍開河時則自上而下。上游的流凌到此後覆蓋在河面,並不斷堆積、結冰。冰塊阻水,水位上漲。由於自上而下地解凍開河,下游氣溫低、冰質硬,上游洪峰迫使冰蓋強行鼓裂解凍,造成大塊流冰,易在淺河彎道處受阻,形成卡冰結壩。冰凌堆積可長達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形成難得一見的冰凌奇觀。有時候冰凌也會導致黃河決口,造成災難。幾乎每年政府都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解決黃河的冰凌問題。
自然奇觀—人根峰、母門洞
在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西25公里的溝內,有一巨大石柱巍然聳立,直指蒼天,該柱呈紅褐色,高28米,粗10人可以合圍,形狀酷似男性生殖器,當地人稱之為人根峰,有關此峰傳說甚多,相傳伏羲和女媧在此處造人後,便把他們的生殖器留下來;穆桂英在此拴過馬後,生下了楊文廣;周圍百姓聽說後,不少男女不遠千里來此跪拜,虔誠祈求上蒼賜予。
母門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境內,在敖鎮夢幻峽谷中的一處神奇的自然景觀。 “母門洞”酷似女性生殖器官,洞內常年溼潤,洞內的岩石節理形象逼真,似乎是一個母親張開盆骨,在等待一個嶄新的生命出世。
這是一處大自然的藝術傑作,是一幅神形兼備的母性生殖圖騰,更是一種只可意會不便言傳的神秘意境。更為神奇的是她竟與著名的人根峰遙相呼應,處在同一個精確的緯度上。這究竟是刻意的安排,還是驚人的巧合,恐怕沒人能解釋的清楚,更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恆古自然之迷。 “人根峰”與“母門洞”一陽一陰,使敖倫布拉格這塊神奇的土地,鼓盪著強烈的生命氣息,真可謂“陽剛天下雄,陰柔世上美”。兩者又那麼相近,體現了自然界的陰陽調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上蒼的靈慧,打造出一幅舉世罕見的不朽神鵰,有著生生不息的激情。造物主真是太奇妙了。
天下第一敖包
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烏拉嘎查,為了紀念追隨成吉思汗征戰西夏,戰死疆場的蒙古族女英雄烏蘭哈騰而建。因其座地高闊,規模浩大,氣勢恢宏,被譽為“天下第一敖包”。
烏蘭敖包祭祀活動始於元初,盛於清代,農曆五月十三沿俗成傳統祭祀節日。平時,蒙古族民眾路過敖包,都要填石獻祭、跪拜行禮。祭祀祭品最主要的是羊,還有點心和酒等供品。在主持人邊吟邊誦的祝福中,前來祭祀的人們排成長隊,獻上哈達,然後從左向右圍繞敖包轉圈,意為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平安幸福。眾喇嘛誦經祈禱,人們自行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新增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經幡、五色綢布條以示祈禱和祝福。
公元13世紀初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高層大將中有一著名女將叫烏蘭哈騰,傳說是天神查干達力克轉世。此女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軍事才能卓著,嫻熟成吉思汗用兵之道。慣用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端奇襲、佯戰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略戰術,多次戰役均取得重大勝利,為成吉思汗建立強大的元朝立下了顯赫戰功,深得成吉思汗的賞識重用和蒙古族將士群眾的尊敬愛戴。公元1226年,在跟隨成吉思汗征討西夏的戰爭中,烏蘭哈騰率部大舉進攻,不幸戰死疆場。成吉思汗及蒙古族將士群眾萬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蒙古族女英雄,成吉思汗將烏蘭哈騰遺體運回蒙古族本土,葬於陰山南麓自己的家園。按照蒙古族習俗,在墓地上裝藏誦經,堆壘敖包,在墓地及四周埋下烏蘭哈騰用過的多種兵器、物品和大量的錢財,並建起了圍牆,取名“烏蘭敖包”。
我國西北最大的紅教廟宇—阿貴廟
位於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境內的陰山山脈二狼山西端的阿貴溝內,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教廟宇。廟宇建於公元1798年,佔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巖,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尊蓮花生為祖師。據載,早在公元774年印度僧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整座廟宇雄偉壯麗,結構緊湊,屬典型的藏式建築。整座廟宇像花蕊,周圍的幾座山峰像花瓣,總看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
阿貴廟是著名的山林寺廟,按山形佈局的古剎群內,正中是九九八十一間的“大雄寶殿”,主供釋迦牟尼,上有清廷理藩院賜予的由滿、蒙、藏、漢四種文字製作的“宗乘寺”大匾一塊,左右則為配殿建築,雕樑畫棟,神塑顯目,壁畫故事甚多,尤以浮雕龍最為逼真,龍體盤旋飛騰,造型優美壯觀。在大殿周圍的懸崖峭壁上有5個奇特的天然巖洞:蓮花生洞、上樂金剛洞、護法神洞、仙女洞、洪羊洞,有一奇、二幽、三高、四險的佳境。每逢農曆七月初十、九月二十五,廟會盛開之日,各地香客遊人紛至沓來,客人們飽覽勝地風光,讚不絕口,流連忘返。
地方特產—華萊士蜜瓜
華萊士瓜是葫蘆科黃瓜屬植物,產於內蒙古河套地區,已有70年的種植歷史。華萊士瓜的起源,相傳40年代初,美國當時的農業部長華萊士先生(後任美國副總統)來我國西北地區訪問,宴席間華萊士先生取出兩個美國甜瓜讓大家品嚐,事後瓜籽流傳民間與當地的鐵蛋瓜、黃蛋瓜混種而天然雜交,形成獨特而珍貴的育種材料,該育種材料逐步東移,落戶磴口縣,並被當地人稱為“華萊士瓜”,華萊士瓜由此得名。
華萊士蜜瓜外形美觀,色澤金黃,軟脆適度,香甜味美,集香蕉、蘋果、鴨梨、蜜桃、玫瑰味於一體,瓜肉似翡翠、風味獨特、醇香濃郁、入口綿甜,營養成份極其豐富,屬瓜中之王。“沁心瓜香飄萬里,爽口味美甜如蜜”,被譽為瓜中“仙品”,享有“天下第一瓜”之美稱。是消暑解渴、饋贈親友之佳品。
後序
磴口縣歷史悠久,古文化遺存甚多。先後榮獲“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名縣”、“全區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被稱為百湖之鄉。
大美內蒙、大美巴彥淖爾、大美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