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的時候,總能看到古代人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袖,這是眾所周知的古代人本來就是保守的。即使夏天也是這樣,穿起來也很熱。那時古代也沒有什麼好的消暑用品,那麼夏天的時候古人是怎樣度過這種生活的呢?
其實,真正的古人還是對季節的東西非常講究,即使夏天也一定會換上夏季的衣服,而不會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在石器時代,人們透過研究發現,那時的人如北京人,山頂洞人冬天穿獸皮保暖,夏天則穿草葉或近裸體,讓自己涼快起來。
1936年,中國考古隊在浙江省杭州市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研究發現,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掌握一定的蠶絲繅絲技術,並用絲綢織成衣服。
到了黃帝時代,黃帝的夫人也開始教大家如何繅絲技術,使這一技術更加普及,人們在炎熱的夏天用絲織品來遮蔽自己,在炎熱的夏天用絲織品。後代人又稱始祖“先蠶”聖母。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戰國時期人們的手工業不斷髮生變化,紡織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就算在宋朝,因為“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人們的思想也不太開放。由於“三綱五常”作為思想的核心,受到文人們的推崇,而思想要求人要樸實,因此在著裝上人們也追求簡樸、莊重。宋朝服裝大多沒有腰帶和釦子,同時女性拋棄了“低胸裝”,在脖子上選擇了穿戴護領衣帶。
宋代男裝與唐代並無太大區別,但女裝與唐代有很大不同。上體女子改穿短衣和窄袖,與唐朝寬袖不同,下身則是配長裙,並配一件對襟長衫。男式服裝裁剪得當,縫製方面也比較寬鬆,衣著穿著非常舒適,袖子與衣服的銜接也讓衣服顯得大方大方。
我們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中,我們還能看到在考古發現裡的一件珍寶,那就是素紗。考古發現的素紗衣薄如蟬翼,團起來甚至能塞進火柴盒裡,由此可以想像出這件衣服是多麼薄。然而,最重要的效果不是裙子太薄,而是可以讓人更涼爽。
夏天,古人常穿幾層素紗衣,這樣不僅能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到面板,還能在人體表面形成空氣流動,即使在最熱的夏天,也能感覺到非常涼爽。比方說白居易有個要到通州地區工作的好兄弟,可是通州很熱,所以白居易就把素紗衣送到他的好兄弟手中,可見素紗衣是古人夏季的必備單品。
古時候的勞動人民也負擔不起如此昂貴的絲綢服裝,於是索性穿上了麻花短褂。伸出兩隻手臂,中間用釦子連線。物美價廉,又適於勞動,實在太熱,便將衣服索性一脫,系在腰間。“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人穿著短褂,給畫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的作品。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服裝都離不開美感。古人在衣著上的各種造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衣、食、住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人們在改善自己精神品質的同時,還在提高自己的物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