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0
快快快!拿起手機在設定裡面找到“記錄APP活動”或“許可權訪問記錄”功能,看看你被美團、淘寶、支付寶偷窺了多少次。
APP瘋狂定位、讀取資料這事最先是被一位網友發現的,他在手機的“許可權訪問記錄”裡看到美團近7天竟然對他定位兩萬三千多次,支付寶也對自己定位一萬多次,微信則是在後臺反覆讀取相簿。還有淘寶、微博、QQ等多個主流APP統統淪陷,都被抓住了過度收集資訊的小辮子。
這簡直是活脫脫的偷窺啊!我又不是24小時不停地逛淘寶、發微信,沒開APP的時候有什麼理由在後臺偷偷讀取資料?還有那些總是讀取位置資訊的APP,你又不是導航,沒事定位我幹嘛?比爸媽還要關心我的行蹤,對我愛得這麼深沉嗎?別鬧了。
APP背後的企業怎麼可能比親爹親媽還要關心我們呢,他們一個比一個更想知道使用者在幹什麼、在想什麼,無非是行業內卷嚴重,他們收集的資訊越多,使用者畫像就越精準,然後投其所好才能賺得盆滿缽滿。
這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個人資訊和資料安全的法律法規,資料安全法已於今年9月1日起施行,個人資訊保護法將於11月1日起施行,明確了收集資訊要按照最小範圍來,而且只能收集與操作有直接關係的資訊。所以即使在下載APP時,使用者選擇了“始終允許”讀取資訊,平臺也不能24小時偷窺。因為“始終允許”是違背了最小範圍的原則的,這種選項就不該有。
監管都已經這麼嚴了,怎麼還是有企業敢頂風作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咱們監管的技術跟不上,難發現才難治理。必須得提高監查的技術水平,不能監管物件“開著跑車”嗖嗖跑,咱們監管人員“蹬著腳踏車”拼命追。同時,應用商店和第三方平臺也該負起責任,幫著監管部門發現違規操作,抓住那雙暗中偷窺的眼睛。你還遇到過哪些被APP偷窺的情況,快來下方評論區告訴我們。
(策劃 證券日報音影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