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Tom哥~
今天跟大家聊聊中臺,歡迎留言討論
中臺最早是由阿里巴巴推動在國內火起來的,早在2015年,馬雲帶領阿里多位高管拜訪芬蘭著名的遊戲公司Supercell,看到平均一款遊戲落地只需要5~7人,被這種高效工作模式觸動。
於是,開始在公司內部嘗試“大中臺,小前臺”的架構模式,誕生了阿里巴巴中臺戰略。
經過15、16兩年的時間孕育,在2017年,中臺的聲音越來越大,很多大廠開始開始搞中臺建設,市面上關於中臺建設的分享經驗也多了起來。
中臺極大的釋放了企業創新和變革的能力,像阿里的盒馬、釘釘都是阿里中臺創新的成果。
18年、19年可謂是中臺發展元年,很多中小廠、傳統企業也參與進來搞中臺建設,彷彿一個公司不搞中臺,沒有中臺,都不好意說自己是個網際網路技術公司。
潮流引領人,有時也誤導人。
中臺建設耗時耗力,很多公司的程式設計師苦不堪言,既要應對正常的業務迭代,還需要抽時間搞中臺架構升級。
講了這麼多了,可能有同學要問了,那什麼是中臺?
中臺是企業級能力複用平臺。
抽象核心的底層能力,平臺化包裝,快速賦能前臺業務。透過底層的確定性來應對前臺業務的不確定性。
可能有同學會問,平臺化和中臺化有什麼區別?
關於這個問題,ThoughtWorks首席諮詢師王健老師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中臺化是平臺化的下一站,是平臺不斷對於自身治理演進、打破技術邊界、逐漸擁抱業務、容納業務、具備更強的業務屬性的過程。中臺關注為前臺業務賦能,真正為前臺而生。
劃重點:中臺的誕生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前臺,如果前臺業務單一,或業務邏輯並不複雜,其實沒必要花那麼大的精力搞中臺建設,得不償失。
整理了一份大廠常考面試題,這份pdf包括 Java基礎、Java併發、JVM、MySQL、Redis、Spring、MyBatis、Kafka、設計模式等面試題,分享給大家。
訪問地址 :https://t.1yb.co/DevM
前臺、中臺、後臺的定位分別是什麼?
- 前臺:直接面向用戶,講究的輕量化、靈活多變、快速響應、快速上線
- 中臺:直接為前臺提供服務,講究的核心能力抽象、配置化、穩定、以不變應萬變
- 後臺:主要負責企業的核心資料,設計企業安全、審計、合規等法律限制,對穩定性、安全性有較高要求。
如何建設中臺?
中臺建設沒有固定模板,不同公司的設計方案也是千差萬別。把控一點,能快速響應前臺業務需求。一般企業會設計類似流程引擎這種支援透過介面拖拽的方式,來配置不同的業務流程。
平臺提供了若干基礎元件功能,定義好每個元件的規範、輸入、輸出,不同業務流程透過選擇不同模組來編排自己的業務流程,從而快速滿足業務需求。
對變化頻繁的介面,我們會設計SPI介面,支援業務方自定義程式碼實現,動態載入到我們的平臺,然後由平臺統一排程請求。
當然不同人開發的介面效能也不太一樣,釋出前除了要做效能壓測外,我們還會提供一些基礎服務治理功能,比如:介面超時處理、重試機制、流量控制、降級、熔斷等穩定性方案,保障系統的高可用。
中臺建設可能遇到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搭建中臺也會遇到很多問題,遇到最多的就是,這個功能到底是由中臺來做,還是由業務研發來做?
這個很容易導致中臺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的扯皮,嚴重影響業務的落地速度。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善於跨部門溝通的中臺負責人,對該業務領域有豐富的業務經驗,能從技術視角預測未來的業務走勢,從而對功能歸屬做出定位判斷,再結合強有力的溝通,推動該事情落地。
當然,這個結論是否正確,還需要漫長的時間驗證,長時間的正確決策會慢慢鞏固你的中臺權威,形成正向迴圈。
中臺建設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大家是一個集體,一榮俱榮,千萬不能有小幫派思想,一盤散沙很難成事,這個需要總負責人在公司有很高的話語權。甚至把中臺建設設定成公司的戰略,跟業務有著對等的地位。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搞中臺建設,如果公司的業務線不超過三條,或者各業務線的通用模組並不多,最好不要搞中臺建設。中臺建設是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產物,當投入和產出嚴重失衡時,我們便可以從中臺視角,透過技術手段對其最佳化,降低公司成本。
中臺小故事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一個點,中臺的產品要如何規劃,有些小公司想搞中臺建設,可是產品人員不足。於是中臺的產品經理便由前臺業務產品經理來兼任。
前臺產品經理一般直面客戶,要求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這些需求通常都是多變性,很多甚至帶有業務探索性質,對創新性要求很高。
而中臺產品經理更多是為前臺技術團隊提供服務,講究抽象能力、共享、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將一些穩定的邏輯沉澱到中臺,節奏肯定很慢。
如果將兩者放到一個人身上,就好比要求一個人既要走的很快,甚至要跑起來,又要走得優雅,走出美的感覺,有種自相矛盾。
所以,我們做人員組織架構安排時,還是要慎重些,該投入的成本一定要捨得。既想要中臺的高產能力,又想節省成本,不捨得應有的技術投入,這不是天方夜譚,最後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中臺更多適合在一些高確定性、高通用性的場景下孵化建設,這樣更利於發揮其最大價值。
擺正心態
由於中臺的自身屬性決定,收編前臺核心邏輯,有點江湖大哥的味道,中臺的開發同學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千萬不要以平臺建設穩定、較長研發排期等理由搪塞前臺業務同學,很容易遭到業務研發的不滿和投訴,畢竟客戶就是上帝。
另外,本著簡單就是最優的原則,不是所有的業務都要接入中臺,一些簡單的功能可能會被中臺的複雜規則帶偏節奏,人為的將其複雜化,從而加長開發工期。我們的目標是儘快落地,而不是接入中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盲從。
中臺不是萬能藥
由於中臺的高複用能力,很多人會有種錯覺,感覺中臺無所不能,全是優點。
殊不知,任何系統都不天生完美的,一個成熟的中臺也需要日積月累的打磨、最佳化,這些都需要資源。
很多創新業務,如果能直接對接進中臺還好一點,如果涉及中臺技術改造,那可能就要走排期。由於創新業務失敗的風險極高,競爭中臺資源排期時,不如一些較成熟的業務有優勢。
較慢的專案排期,又無法保證創新業務的快速試錯,惡性迴圈。如果操作不當,中臺甚至可能會扼殺一些創新業務的崛起,使公司錯失一些優秀產品。
創新分為顛覆式創新、組合式創新。中臺產品一定要靈活,深入思考如何服務好業務研發,服務好產品創新。快速接入、延緩接入、早期甚至由業務團隊自建,關鍵一個字要 “快”。
談談未來
最近幾年,中臺的熱度開始下降,去年圈內有關中臺的一件事傳的非常火爆,阿里CE0張勇在阿里內網釋出文章,表示目前阿里的中臺並不滿意,他直言道,現在阿里的業務發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那是不是中臺就要涼了?個人覺的應該不會。
中臺的位置偏底層,投入成本巨大,很難像業務直接看到收益,老闆們有焦慮心態也是可以理解。但中臺的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當然中臺與前臺的邊界博弈也一直存在。
如何做到兩者的平衡是很多公司在探索的事情,正如歷史所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臺也是一樣,不斷的最佳化。
未來,中臺會越來越薄,越來越碎片化。甚至可能換個名稱,不再叫“中臺”,但是他的價值卻始終是我們要追尋保留的。
關於我:前阿里P7技術專家,出過專利,競賽拿過獎,CSDN部落格專家,負責過電商交易、社群生鮮、網際網路金融等業務,多年團隊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