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幅對聯,是趙藩借諸葛亮的經驗和教訓來筆諫四川總督岑春煊的,雖然最後筆諫失敗,不過,卻為後世留下千古名聯,這個也許是當時趙藩沒想到的。
那麼這幅對聯到底總結了諸葛亮那些經驗和教訓呢?對諸葛亮是褒還是貶呢?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是對諸葛亮的褒獎,諸葛亮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深得用兵之道,手底下也擁有眾多傑出的將領,但並不一味只知用戰爭來解決問題。諸葛亮在面對反對勢力時,能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攻心策略,比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歸降蜀漢。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爭議頗多,有人說是褒獎,有人說是批評,寬嚴所指的事情也不一樣。
第一種寬嚴,寬指對法正寬。法正利用職權公報私仇,諸葛亮卻因為法正獻蜀有功,而且又深得劉備喜歡,所以對法正的過錯寬容。嚴,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從嚴治軍。
第二種寬嚴,寬指劉璋對蜀中豪族過於軟弱寬宏,一味遷就,導致失去法制綱紀,引起法正等人不滿,於是尋求新主,從而導致法正等人向劉備獻蜀,結束了劉璋對蜀地的統治。嚴,指諸葛亮對蜀中豪族士紳又過於嚴苛,常年征戰的軍費來源主要是掠奪豪族,而且政府插手過去由豪族掌握的如酒,鹽,鐵等賺錢的領域,斷了豪族的財源,由此引起豪族常常發起武裝叛亂,隔幾年就亂一次,向寵就是在某次平叛中戰死。這種嚴苛帶來的後果,其一 就是蜀漢後期,幾乎沒有什麼新鮮血液來投奔蜀漢政權,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其二就是鄧艾入蜀時,豪族們無一願意幫助政府,而是坐山觀虎鬥,蜀漢脆弱得如同瓷娃娃,很快就被鄧艾滅了。
所以,下聯其實對諸葛亮也進行了中肯的總結,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攻心聯寓意深遠,由此成為治蜀名聯,傳說毛主席和鄧小平對這幅對聯都非常推崇,凡是來四川就任的官員,主席都希望他們到了成都後,先來看看這幅對聯,學習治蜀要深思。